文章

革命新勢力-從2018金曲延燒到北美館
今年金曲獎破格讓歌手蕭敬騰擔任主持人,視覺設計更是加上後製讓電視機前觀眾也看的到;用動畫代替MV和專輯封面,甚至暗藏了許多社會議題的符號和文字,當網路時代升起,正興起一波新世代的革命,傳統媒體、藝術場域、實體空間等,全部受到考驗,每個領域都正在進行自我的革命!DFUN為讀者首先發掘出「美術館場域」的革命,美術館如何從傳統的藝術知識傳播者,到真正走入每個人心中,讓觀者談起自身的美學,透過空間場域的改變,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見與不見 音樂與空間的交響樂
TEXT = Tong Chien PHOTO = KEF
音樂,是一種共鳴,一種安慰,使情感與記憶湧現。人們或許沒有辦法想像沒有音樂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它看不見,卻成為空間裡不可或缺的裝飾品;它也看得見,成為黑夜裡最奇幻燦爛的閃閃星光,串成悲傷或愉悅的悠揚。
繚繞空間的品味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雜誌之一《What…

【空間與音樂的交響】簡學義 vs. Zoe
偶然進入一座建築、聽見一首曲子,因空間一隅或音樂片段勾起感受的漣漪,就像法國哲學家羅蘭. 巴特(Roland Barthes) 曾在《明室》中提到照片的「刺點」──「彷彿箭一般飛來,射中了我。」感官之旅因而留下最鮮明的記憶。

空間與音樂的交響 姚仁祿 vs. 佐依子
德國知名建築師密斯‧ 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為空間組合而成的量體,音樂通過聽覺而在腦中產生空間的想像,透過聽覺的具像化、視覺的概念化,兩者引發感性的體驗,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