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號人物】以身體記憶來轉化生命經驗|李靖農
李靖農和主理的非典策畫的團隊以獨特的方式協作,在各個不同的計畫間嘗試以「身體記憶」及「生命經驗」來為每個觀看的人留下特殊印象。他跨域的背景及不同尋常的工作思維,使得所策畫的展覽及委託製作的影片都極具可看性,比如他們已經規劃了兩屆的「新北閱讀節」,今年獨特地利用五感來拓展閱讀的可能。本次專訪帶領讀者一起探究李靖農如何「以身為度」,來看待策展這件事。

不是書店,而是小型雜誌博物館|薄霧書店
「薄霧」,諧音「博物」,不只是書店,也是一家小型雜誌博物館。焦點是以設計、生活風格為主題的各式雜誌期刊。這些雜誌不對外販售,僅提供室內閱覽。空間備有舒適的長桌椅、Wi-Fi、插座、掃描列印用事務機,並提供飲品。可以在這裡書寫、辦公、翻讀雜誌一整天,享有高品質的靜謐與品味環境。店主蔡南昇是知名的裝幀設計師,開設的書店特別著重店內空間質感,光線調控在明亮與幽暗之間的微妙帶,空間美學則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舒適感與美感間,猶帶點神祕氛圍。

在稻田裡開一間小書店|晴耕雨讀小書院
從桃園的中壢火車站招了一輛計程車出發,沿路上經過擁擠熱鬧的中壢市區,道路一旁站立著各式各樣的樓房,隨著路程的行進漸漸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一手拿著手機搜尋 Google 定位,一邊看著周圍的道路狀況比對,那是一個連在地人都不太容易找到的地方。隨著我們越接近地位點,馬路也越來越狹窄,到最後只剩下一條單行道。路面也從原先平整的柏油馬路,變成有些起伏的泥土地。司機疑惑地看著眼前:「這裡真的會有店家嗎?」口頭上雖然繼續鼓勵他往前走,但是內心裡確實也懷抱著相同的不安。
-495x400.jpg)
【一號人物】長友大輔專訪|日式設計粹取的亞熱帶風情
「我來自日本,幾年前來到我太太的家鄉,如今很榮幸成為臺灣設計圈的一份子,未來會盡我所能貢獻這片土地。」2016 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上,一位日本設計師獲獎上台致詞,格外引人注目。 夏日清晨,在青田街巷弄裡的咖啡店。長友大輔穿著清爽俐落的黑色上衣,臉上堆滿笑容。他的神采與台上致詞的模樣相去無幾。這次聊的不只是設計,而是他豐富精彩的生命經歷。台灣這塊土地的風貌與特殊的人文景觀,讓長友大輔的設計觀點從東方的溫潤細膩中,也衍生出了異國的多樣包容性。從產品設計一直到建築空間,長友的作品同時具有跨國的思考與在地的方法。

【一號人物】尚若白專訪|鏡頭下的法式情調與臺式柔情
1995 年夏天,年輕的法國男孩認識了臺灣女孩,因此開始學中文,但因為從來沒到過亞洲國家,對於臺灣,他的腦子裡全是保守傳統的東方刻板印象。隔年 3 月,當他踏上臺灣的土地後,才發現與想像中完全不同,高樓林立、摩托車數量驚人,是他對臺北的第一印象。女孩帶他去吃西門町的「阿宗麵線」、南門市場的「金峰」滷肉飯和苦瓜排骨湯,一吃就愛上。他也在政大的貓空、九份的茶藝館裡發現,原來茶葉沖泡展開之後這麼美麗,原本在歐洲討厭紅茶,來到這裡又重新愛上喝茶。 因為與台灣多樣文化的邂逅,也讓尚若白培養出不同於歐洲導演的詮釋方式,因著台灣多樣又隱諱的雙層面貌,也讓他產生了東西方匯聚而成的曖昧的鏡頭語言、與含蓄的敘事方式。

【一號人物】Tom Rook 專訪|黑與白的筆畫間,無數種觀看臺灣的方法
來自英國、久居臺北的 Tom Rook 以他的獨特視野,畫下不同凡響的街道插畫。他細膩而微的作畫風格,靠的是以長久時間去實地走訪所累積下來的,也因而讓他對臺灣有著迥異於在地人的觀察與思維方式。眺望整個臺灣,乃至世界上的更多城市,Tom Rook 以一隻代針筆,在黑與白的筆畫間,創造了無數種觀看城市的方法,也以他獨樹一格的眼,帶領大家欣賞臺灣那些「不完美的美」。

【一號人物】伊萊恩專訪|不只是蓋出居所,建築是一種創造
伊萊恩起初為了學習風水而來到臺灣,因緣際會在此停留,並獻給臺灣許多出色的設計。我們從幾個他的設計案例談起,並回歸到對建築「超越實用性」的理念所在。在臺灣美好的自然環境與開放的人文影響下,一起探究這位從西班牙遠道而來並選擇留下的建築師,與臺灣產生了怎樣的美學互動,他又如何把「超越實用性」這個貫串他職涯的理念,應用在世界上不同角落的設計當中。

現實與虛擬對撞的多重宇宙:樂觀做夢的同時,別忘了思考世界|原宇宙+1
「原宇宙+1」是JJP與成大建築系共同合作的全系跨年級垂直競圖。JJP以「『原』宇宙+1」為題,對應著無限數位想像的「元宇宙」。在真實世界中,人有盥洗、醫療、飲食等需求,更面臨許多迫在眉睫的環境議題,無法單靠想像來達成。因而JJP主張議題須於真實世界落地,促使學生誠實面對現實,以有效的推導、合乎判斷的基準、可預見的發展期程,加上一點「元宇宙」的想像來完成設計。本期專欄特別訪問JJP品牌長謝偉士,作為本次「現實與虛擬對撞的多重宇宙」對談專欄「原宇宙+1」的代表,看看他對元宇宙、沈浸式未來與建築的關係有怎麼樣的新思考。

【一號人物】王斌鶴、王斌顯專訪|財金與設計×理性是感性的極致
因著科技的高速進步,既有的事物逐漸突破過往的框架,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被結合了,呈現出更多創造性的機會與變化。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我們在此前很難想像可以和其他人建立如此緊密又靠近的關係,也無法想像過去繁重瑣碎的工作,可以藉由如此微小的裝置分擔這麼多的作業。技術上的革新也同時改變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看法的改變也同時產生了新的商業模式與合作型態。王斌鶴與王斌顯結合兩種截然不同的專業,持續在創意當中對撞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