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進年代總是健忘,重返20世紀啟蒙之鑰

在瘋狂競速,不斷求新、求快、求變的躁進年代,不禁想起日本文學家這麼一句話:「刪除過去的任何一個瞬間,都不可能成為今日的自己。」躁進年代總是忘了是過去成就了今日、是過去立體了未來價值。而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2年將迎接百年校慶,舉辦「啟蒙」特展,50多件1922年到1955年臺北高校和省立師院時期19位藝術家珍藏畫作重現於世,訴說師大長久以來扮演臺灣美術教育重大「啟蒙」之鑰,從中看見臺灣藝術當代發展軌跡。

詹朴繼虛擬鏡像登倫敦時裝週後,借董陽孜《讀衣》終章,以『湍流』回應時代之流

由當代藝術家董陽孜發起的《讀衣》五年計劃,2021年邁入終章,以結合書法藝術與時尚的概念和台灣服裝設計師合作,其中,去年以《凝視鏡中之花》聯手金馬得主,打造鏡像虛擬世界而躍上倫敦時裝周登場的詹朴三度參與,借「湍流」敘述時間的微觀與巨觀,領觀者將時間化為單位,思其亦無限亦微小,進而以時代之流以遠觀之,詩性寓意著當前的動盪不安、急流與漩渦,也僅是另一次浪起浪落。

當代藝術家董陽孜《讀衣》以『至大無外』回應終章!無畏無限,終將叩響下一序章

台灣當代藝術家董陽孜面對《讀衣》五位參展者一一說道參展所感所學,得到諸多感謝之餘,反更感謝參展者們將其想法實踐,最終,依然以充滿大無謂的能量氣場說道:「假如認為我這老人家還可以玩,我隨時在準備挑戰。」全然回應了這屆《讀衣》『至大無外』的命題—「無限制、無盡藏、無處不在、無所不達、無可限量」,相信,沒有所謂的結束,期待董陽孜老師再次叩響下一序章。

第十屆松山文創學園祭「實.穗」 5月5日正式開跑

松菸成立以來一直都是扶植文創人才的基地,從開幕以來舉辦「學園祭」至今,已迎接到第10屆,共有94所學校及127校系、超過500檔的設計、時尚、都市與景觀、建築設計及大眾傳播等主題畢業展,吸引近200萬來自業界及專業設計人士到松菸發掘明日之星。如今文創已成為競爭十分激烈的產業,有些人跟隨著潮流做文創,有些人則是真心喜愛臺灣文化,透過文創讓大眾更加了解臺灣。無論如何,都更需要一個完善的平台讓這些默默為文創耕耘的人才被發現,因此每年「松山文創學園祭」對文創產業而言都是收穫滿滿的豐收祭。

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再啟航!《自然洋行》領航與大自然進行一場詩意共生建築對話

過去一年,在疫情無情延燒之下,延辦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在今年五月即將重啟航程,前往國際讓大家再次看到臺灣設計團隊對建築的思考、對環境的想像,這次臺灣館由《自然洋行》為策展團隊,以《臺灣郊遊》為題,引領人們重新思考生活本質,扣合這次大會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與大自然進行一場人文生活與建築設計之間對話與交流,回歸原始感覺,沉浸於詩意場域之中。

年度臺灣文博會 參與式文化祭典盛大開展 《Supermicros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 共創劃時代象徵時刻

2021臺灣文博會正式登場!「人們創造時代,時代凝聚共識,共識誕生文化」,我們在時代裡尋找價值,在尋找過程中凝聚了共識,誕生了文化與集體共感,創造在歷史上能被賦予重要意義的時代。即將舉行的臺灣文博會,可以看到以集體共識誕生的文化與產品,再透過本次展覽設計,將參與體驗與數據整合,將會完整展覽意義,民眾一同參與這場文化祭典,或許可以互相激發更多對未來發展想像與靈感。

打造未來美術館全新視界!藝術力突破框架!跨國、跨界、跨世代 A Better Tomorrow

作為臺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的忠泰美術館,即將在今年十月迎來開館五週年!將持續貫徹把藝術帶入生活的理念,美術館走入城市,以前衛、創新為大家帶來全新感知體驗,跳脫框架,讓大家生活每一刻即是藝術、藝術即在身旁,不再是過去傳統走進美術館、透過閱讀文字才得以觸碰藝術。這次籌備讓大家深度體驗藝術,世界上許多知名建築界的設計師們首次來到臺灣也帶來全新裝置作品,期待與大家進行更深的連結力與對話交流。

春遊故宮穿越時空 體驗古代市井小生活 《畫琳瑯—貨郎圖》特展於今日開跑

現有文創選品店,古有貨郎辦市集。春日來博物館逛逛街,透過古代文物了解生活型態,時代更迭,貼近人們生活的小物,又有什麼有趣的演變呢?不如這個周末就規畫一趟故宮春遊,一同體驗古人逛市集的種種趣味,特展亦於周末推出專人導覽,讓民眾可以一邊體驗古代生活小確幸,一邊聽著導覽故事穿越時間藩籬,體驗時代演變魔力!

果然好新”器” |擺脫瓷器固有印象 來一場水果與器皿的饗宴

八方新氣由王俠軍領導並與科技業、精品業、與設計業的菁英組成,我們以” 官窯的浪漫‧美學的實現” 做為八方新氣的核心價值,希望以傳承千百年中華瓷器文化為基底,創造出屬於當代美感的瓷器藝術。 以突破傳統的工藝打造出精緻頂級的現代藝術新瓷為原則,在這機械化盛行的年代,八方新氣秉持每件作品純手工製作,而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克服瓷土高溫變形的物理特性,使用瓷器原料中成分最堅硬純白的全瓷。王俠軍老師認為白色既可以擔當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正是沒有掺雜太多的色彩才能讓觀者把注意力放在瓷器多變的外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