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何與連結的紋章,走進野老朝雄的「CONNECT 連結」大展

野老朝雄是日本藝術與設計圈的領航人物之一,活躍於建築、藝術、設計、時尚等多元領域,並任教於東京大學,亦曾在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造型大學等校授課。2001年因911事件開啟圖文創作之路,致力於創造眾多「可以連結的事物」,並將藝術紋樣跨界呈現,例如與國際知名時尚品牌三宅一生 BAO BAO 及衝浪品牌 Quicksilver 聯名合作、大名古屋大廈與 FRP/F town 外牆設計、東海汽船船體設計等。

潮州一點綠|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持續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動。」

2016 年,潮州的孩子──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回到故鄉,在西市路成立潮州辦公室,攜手南州的孩子──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蔡明介董事長,推動「大潮.南扎根計畫」,透過導入食農與創新教育的【神農計劃】與【潮書院】,讓潮州與南州的孩子們擁有更豐沛與更多元的學習資源;再以【潮人誌】、【潮旅行】、【潮生活節】的營造,讓更多人看見潮州美好的人與景。

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共創?

媒材更為多元的後現代,跨領域間的合作蔚為風潮,「共創」(co-creat)更成為無處不見的創作模式,藉由不同專業及領域的的合作,拓展了藝術、文化、設計、美學上的各種可能性。形式也很多元,可以是一對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或是一群工藝家們共思匯流,也能是導師和學生們的一同努力,碰撞出不一樣的可能性。本期 DFUN 將透過〈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臺東設計師週〉、〈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三個不同的共創實例,展現共創能造就的非凡成果,以及闡釋為何在這個時代下,我們仍然需要共創。

香港新地標隆重登場|藝遊大城小區發掘驚喜

深度遊已成旅遊大趨勢,藝術文化更是當中重點。作為亞洲藝術樞紐,香港持續發展藝文建設,孕育了國際級大型新場館及藝文特區。繼「M+視覺文化博物館」於去年開幕後,緊接著「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也將於今年 7 月登場。遊客們未來造訪香港時,除了探索繁華都市與山海綠林、沉浸於美食體驗外,還能探索最新矚目的藝文熱點,體驗街區生活藝術帶來的全新感受。香港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項目之一的西九文化區,還有結合本地匠人文化和時下潮流元素的傳統工藝,歡迎旅客在疫後來場「藝」遊香港深度之旅,發掘隱藏於大街小巷中意想不到的街頭藝術!

兼顧減碳與健康,與『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一起跟上全新蔬食風尚!

好在,最終我們所看到的『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十分成功,收到的客戶們愛極了這位定期出產健康蔬菜的小農夫。驚艷的群募贊助者告訴周信宏這台機器遠超出他們的期待,不僅實品跟照片中一樣漂亮,原本擔心幫浦會有過大噪音、機器很難組裝或蔬菜長不好,這些都沒有發生,反而在參與種植的過程中,確保自己和家人吃下沒有施用農藥的蔬菜,得到了一份安心的踏實感。

【藝元想像】光之行者 藝術的節點|李品濤

有別於在臺灣行走多年的許多藝廊,近年才在臺北中山區落成的LIGHTWELL,前身是在南西商圈佇立50年的老房,經過主理人李品濤的重新檢視,找來跨領域的當代設計師、藝術家共同討論,為空間重新定位,轉化成現在獨一無二、首間結合「時尚選品店」與「藝術展覽空間」的新型態複合場域,空間中最獨特的一景是原生保留的老天井,陽光從天空自然灑落貫穿空間,加上藝術家高德亮的裝置藝術作品與天井融合,讓七彩光譜隨著自然光的變換之間,與藝術品對話、與觀者內心交換視覺感受。李品濤分享網路的蓬勃,許多事物都能數位線上體驗,唯獨藝術,只有親身感受才能感受其能量,LIGHTWELL規劃為複合式場域,也結合虛擬實境科技以及數位技術運用,便是希望能成為藝術與大眾之間新舊交錯的節點,打破距離,讓人們放下藝術遙不可及的印象。

【藝元想像】藝代傳承 型塑新未來|吳悅宇

從小受藝術陶冶,對於審美也有與眾不同的眼光。曾於國外進修平面設計而後學成歸國的吳悅宇Shelly開設新的藝廊品牌TKG+。開拓不同於過去的嶄新路線,過去致力為臺灣當代藝術生根,現在更注重讓臺灣當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企圖跟未來新的藝術語言接軌。說到TKG+藝術空間的規劃,原來三層樓各自委由不同設計師操刀打造不同面貌。在迥異的風格空間中,每一檔策展都有新的變化。Shelly鼓勵藝術家勇於挑戰,從空間配置開始,試著用雙手為自己的作品創造舞臺。她分享:在TKG+,一個展覽的成型需要經過一年時間策劃,且每一檔的結束是一磚一瓦打破再重組。透過不同藝術家帶來的創作靈感,每次作品展呈與空間氛圍都是驚喜。對觀者而言,每個展覽都是不一樣的天地。

【藝元想像】伊日蘊藝 自然而然|黃禹銘

步入位於內湖的伊日藝術計劃,遊走其間,彷彿空間與藝品正窸窣著、鋪展一條漫漫阿拉丁長毯,欲面向觀者娓娓訴說他們之間的故事篇章。以「伊日生活」深耕臺灣的總經理黃禹銘,旗下管理不少品牌如伊日藝術計劃、伊聖詩芳療生活館、一日茶道、伊日美學講堂等,他將對植物、藝術、生活的熱愛,化成所有環繞著生活美學實踐與傳遞的平台。對他來說,藝術的存在如同呼吸自然而然,隨著時間推移、心態與環境的變化,順應感受,貫徹在他所有空間的規劃,注重空間原本的調性與脈絡,設計時便特別保留歷史痕跡再以藝術品點綴,透過藝術品與空間的呼應再賦予嶄新涵義,讓藝術品與空間自然地對話,將話語權交回主角,藝廊本為載體……

還是活生生的展覽品們 “Calculus of an infinite rot, part 1”

藝術節 The Rhubarb Festival 從 1979 年開辦以來一直是藝術實驗的搖籃,鼓勵探索藝術創作和表演的新可能性。今年藝術節的總監 Clayton Lee 攜手身兼設計師和建築師的 Andrea Shin Ling,在世界上最大而且歷史最悠久的酷兒大眾劇場(queer theatre)——Buddies in Bad Times Theatre 帶來這項別具特色的計畫《無限腐爛的演算,第一章》(Calculus of an infinite rot, 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