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新勢力-從2018金曲延燒到北美館

今年金曲獎破格讓歌手蕭敬騰擔任主持人,視覺設計更是加上後製讓電視機前觀眾也看的到;用動畫代替MV和專輯封面,甚至暗藏了許多社會議題的符號和文字,當網路時代升起,正興起一波新世代的革命,傳統媒體、藝術場域、實體空間等,全部受到考驗,每個領域都正在進行自我的革命!DFUN為讀者首先發掘出「美術館場域」的革命,美術館如何從傳統的藝術知識傳播者,到真正走入每個人心中,讓觀者談起自身的美學,透過空間場域的改變,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野蠻 一部沒有答案的舞台劇

自台南發跡的「台南人劇團」以跨界創新的實驗手法聞名,高度展現舞台的「劇場性」,並積極引介當代台灣年輕劇作家作品,展現劇團豐沛旺盛的生命力。導演黃丞渝便是與其長期合作的新生代劇作家,此刻正籌備最新作品《大動物園》,藉著劇中動物探討人類對於活著的各種姿態與想像,並大膽嘗試以平面視角轉換的方式,試圖引起觀眾思考。

距離與呼吸

有人近身貼著你的臉,倘若有愛,你會欣然承受,不忍分離;倘若有礙,就覺窘迫窒息,巴不得立刻驅離他。《母親!》的視角全與主角相關,因此更凸顯她的心理感受。

一場展出狂歡派對的展覽 夜生活文化特展

講到夜生活,台北絕對是座榜上有名的不夜城,夜店、酒吧、KTV等場所,每逢假日都可見門外大排長龍,沒有人捨得在週末的夜晚安份睡覺。Vitra Design Museum近期即將開展的《Night Fever. Designing Club Culture 1960 – today》記錄了1960年至今的夜生活所出現的海報、照片甚至是家具,是第一個全面概述夜生活設計歷史的展覽!

以優雅姿態揭示明日生活

「明日會更好」不再是口號。來回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中心,你的腳步或許未曾放慢,然而位於台北市精華地區的忠泰園區JUT COMPLEX,將人心所嚮人手所造的建築、藝術、文化與設計養分匯聚此地,低調用心地等待來此造訪的賓客都走進心底憧憬的生活場景。

龐畢度藝術工作坊搬來台灣 打開台灣法國交流大門

法國龐畢度中心兒童藝廊首次以「藝術工作坊」形式進到其他國家,對台灣、對法國來說,都是第一次,然而藝術的感染力,不分國籍!親眼見到從法國「搬來」台灣的兒童藝術工作坊,全新的藝術創作型態與小朋友投入其中的興奮表情,令人對滿載實驗性質的法式美學充滿驚喜。

大地的織造 池上榖倉藝術館

2014年,台灣好基金會認養池上當地的閒置舊空間,開展了「池上藝術村」十年計畫。首位駐村藝術家的蔣勳,在這裡找到創作的能量;而負責改造榖倉的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老師陳冠華說:「這個藝術館,相較於我過去在花東的一些特立獨行的建築作品,我必須要對池上的村民負責。」

Art Basel 2018 全球藝術指標聖地

托爾斯泰在《何謂藝術》一書中給出自己對藝術的定義,不應由「藝術使人感到愉悅」這種觀點出發,也就是說言語可以傳遞人們的思考和經驗,並將人們連結在一起。在2017年的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藝術家伍韶勁 (Kingsley Ng) 把電車幻化成行動相機暗室,取名為《25分鐘後》(25 Minutes Older),要人們靜下心來,重新感受生活,重新思考自身與城市間的關係。

旅行是最棒的設計課堂

身為家具設計師的曾孫、爵士音樂家的孫子、建築師的兒子,Thomas自幼便跟著家人遊走各地,然而現在他說,閱歷豐富的人會知道,人心真正需要的,其實未必要去遠方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