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Roots》:藍染為魂,丹寧為骨——專訪 2025 客家時尚獎學生組冠軍歐修維

TEXT / Krystal C.

 

在首屆 2025 客家時尚獎中,學生組冠軍由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新秀歐修維奪下。他的作品《Blue Roots》,融合藍染、丹寧與街頭塗鴉,呈現出一種既深植傳統文化又帶有叛逆精神的當代時尚姿態。雖然本身並非客家人,卻選擇以「客家藍染」作為核心靈感,讓這份文化符號在伸展台上煥發新生。

學生組冠軍歐修維,來自樹德科技大學服裝設計系,以作品《Blue Roots》奪得首屆 2025 客家時尚獎最高榮譽。(photo credit:歐修維)

 

藍染的再詮釋:從傳統走向街頭

在設計之初,歐修維便鎖定「藍染」作為切入點。他回憶,大學時期曾修過相關課程,對這項工藝產生興趣;而在比賽籌備階段,他進一步查找資料,並將「藍染」兩字拆開解讀——「藍」對應他選用的丹寧布料色彩,「染」則轉化為噴漆塗鴉技法。透過這樣的重新詮釋,藍染從傳統工藝轉換為一種跨越世代的時尚語言。

 

「我最初是從鞋子、舊衣物開始練習塗鴉,慢慢嘗試把塗鴉帶到更高級的產業。」歐修維解釋。他希望觀眾能理解:即使是 DIY,也能藉由塗鴉、藍染的混搭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Blue Roots》正面造型,以藍染為魂,融合街頭塗鴉語彙,展現客家元素的當代時尚詮釋。(photo credit:DFUN)

 

背面透過拼接與層次設計,呼應客家藍染的延續性,呈現文化與街頭的融合美學。(photo credit:DFUN)

 

百朵布花:手縫的耐心與文化記憶

《Blue Roots》最引人注目的細節之一,是帽子上縫製的百餘朵布花。這些花朵並非機器生產,而是設計師以縫製與手繪方式逐一完成。過程極為繁複,甚至讓他覺得「無聊到要邊追劇打發時間」。但最終,當頭飾完成時,他深刻感受到那份重量與累積,就如同文化一層層的積疊。

 

「手縫很花時間,但它是一種耐性與堅持的體現。」他說。儘管最後發現頭飾偏重,成為下次需要調整的細節,但對他而言,這段經驗象徵設計師在傳統與實驗之間的掙扎與突破。

帽子上縫製超過百朵布花,皆以手縫與手繪完成,象徵文化記憶的層層積累與耐心。(photo credit:DFUN)

 

挑戰與機會:年輕世代如何承接工藝

當談到傳統工藝在年輕時尚語境中的角色,歐修維直言,最大的挑戰是缺乏學習者,「沒有人想學,就會逐漸失傳。」然而,他也看見機會:「因為沒有人投入,所以一旦有年輕人願意學,就沒有競爭對手。老師傅一定很樂意傳承。」

 

這樣的觀點,正好回應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惜物」與「傳承」。在他看來,傳統工藝不是被動等待保存,而是需要轉化為能與時代對話的形式,才能真正延續下去。

 

市場與理念:找到平衡點

在比賽現場,他坦言:「我這次的設計比例大約是八成市場實穿、兩成實驗創意。」在他看來,商業價值與實穿性不僅是比賽的關鍵,也是未來時尚產業不可忽視的現實;而實驗性與理念,則是設計師的靈魂所在。

 

這樣的平衡,讓《Blue Roots》既能獲得評審青睞,也保有獨立設計的態度。他說:「不同比賽有不同的標準,這需要靠經驗慢慢揣摩。」

 

社會組觀察:文化連結的啟發

雖然是學生組參賽者,歐修維對社會組作品也觀察入微。他認為,社會組在文化連結上的處理更為深厚,因為參賽者多半有產業經驗,能在資料搜集與符號轉換上表現得更加細膩。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啟發,也提醒自己未來在創作時,應該更深入思考文化脈絡與故事性。

 

從體育到服裝:叛逆的能量

少有人知道,歐修維的背景其實來自體育專長。他笑說,剛轉向服裝設計時,因為毫無基礎,常常聽不懂、也跟不上課程進度。然而,運動訓練帶來的抗壓性與耐受度,成為他最大的優勢。「相較於運動場上的磨練,這些設計挫折反而還算輕鬆。」

 

這樣的性格,也形塑了他作品的自由與叛逆。街頭塗鴉、拼接藍染、反骨的設計語彙,都像是他從體育場帶到時尚伸展台的另一種能量。

歐修維原本來自體育背景,轉向服裝設計後,以街頭塗鴉與藍染拼接,將「反骨能量」縫進時尚舞台。(photo credit:DFUN)

 

將台灣帶到世界

展望未來,歐修維希望能赴歐洲進修,學習不同文化與產業模式。「比起把歐洲的觀念帶回台灣,我更想把台灣的文化帶出去,讓世界認識台灣。」他說。

 

對於下一屆參賽的學弟妹,他則鼓勵:「不要只是待在舒適圈交作業,要做一些別人做不到的事,這樣台灣時尚產業才會更強。」

 

《Blue Roots》把客家藍染穿進街頭,成為時尚的另一種宣言。藍染對應丹寧的藍,塗鴉成為另一種「染」,百朵手縫布花承載了時間與記憶的重量。歐修維用他對客家藍染的再詮釋,把傳統精神轉化為能穿在身上的當代語言,也為新一代設計師如何與文化對話,提供了一個鮮明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