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DFUN

從畢卡索到當代設計:西班牙嶄露頭角的新銳設計師們

新的一年來臨之際,MAISON&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選出了西班牙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們獲得 2023 年 1 月的新銳設計師獎項。2023 年也是畢卡索逝世 50 週年。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最初只是一名藝術家,但最終也成為一名有成就的工藝家,從事舞台設計與佈景。在數位領域和物理領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全球網際網路世界中,設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 21 世紀的變革和轉變,在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培養對環境變化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更有意識和更堅定的態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3 春季 M&O 年度設計師 Raphael Navot 多元手法展示法國工藝

每次 MAISON&OBJET 展會都會選出一位年度設計師,2023 年 1 月由定居巴黎的設計師 Raphael Navot(拉斐爾・納沃特)獲得此項殊榮。Raphael Navot 1977 年出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2003 年在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獲得概念設計學位,之後定居巴黎,開始探索室內和建築設計。他的作品非常多樣化,展示了法國的工藝和獨特技術,涵蓋了從酒店室內設計到訂製和商業產品設計。

匯集了溫柔、價值觀和樂觀主義的世界,歡迎來到 M&O 春季展會!

我們這個時代正在經歷國際上重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變化,促使每個人堅持自己的信念。使得品牌必須通過與消費者之間的對話,推動品牌走向更加透明、包容和負責任。消費者也比以往更投入與品牌間的互動。 2023 MAISON&OBJET 1 月的春季展會上將提出新的現代設計美學並且致力於善的循環。

不是書店,而是小型雜誌博物館|薄霧書店

「薄霧」,諧音「博物」,不只是書店,也是一家小型雜誌博物館。焦點是以設計、生活風格為主題的各式雜誌期刊。這些雜誌不對外販售,僅提供室內閱覽。空間備有舒適的長桌椅、Wi-Fi、插座、掃描列印用事務機,並提供飲品。可以在這裡書寫、辦公、翻讀雜誌一整天,享有高品質的靜謐與品味環境。店主蔡南昇是知名的裝幀設計師,開設的書店特別著重店內空間質感,光線調控在明亮與幽暗之間的微妙帶,空間美學則介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舒適感與美感間,猶帶點神祕氛圍。

在稻田裡開一間小書店|晴耕雨讀小書院

從桃園的中壢火車站招了一輛計程車出發,沿路上經過擁擠熱鬧的中壢市區,道路一旁站立著各式各樣的樓房,隨著路程的行進漸漸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稻田,一手拿著手機搜尋 Google 定位,一邊看著周圍的道路狀況比對,那是一個連在地人都不太容易找到的地方。隨著我們越接近地位點,馬路也越來越狹窄,到最後只剩下一條單行道。路面也從原先平整的柏油馬路,變成有些起伏的泥土地。司機疑惑地看著眼前:「這裡真的會有店家嗎?」口頭上雖然繼續鼓勵他往前走,但是內心裡確實也懷抱著相同的不安。

獨立書店專題|為什麼實體書店應該繼續存在?-李惠貞專訪

未來是否還有實體書店存在的可能性?和實體書店屬於同一個生態鏈的出版業,也正在面臨閱讀市場萎縮的現實,紙本書籍不再是現代人獲得知識與情報的唯一途徑,新興的網路媒介與更多樣化的試聽體驗,正侵蝕著持續降低的閱讀人口。出版業與書店業,各自在不同的上下游裡躊躇這樣的環境變化。難道實體書店與紙本閱讀真的會消失嗎?本期的 DFUN 帶著大眾的共同疑問,除了邀訪出版社的資深編輯以外,也決定親自走訪一些實體書店,好好觀察他們面對眼前的市場變化。同時,也讓我們藉由這次的機會去思考實體書店未來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一號人物】長友大輔專訪|日式設計粹取的亞熱帶風情

「我來自日本,幾年前來到我太太的家鄉,如今很榮幸成為臺灣設計圈的一份子,未來會盡我所能貢獻這片土地。」2016 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上,一位日本設計師獲獎上台致詞,格外引人注目。  夏日清晨,在青田街巷弄裡的咖啡店。長友大輔穿著清爽俐落的黑色上衣,臉上堆滿笑容。他的神采與台上致詞的模樣相去無幾。這次聊的不只是設計,而是他豐富精彩的生命經歷。台灣這塊土地的風貌與特殊的人文景觀,讓長友大輔的設計觀點從東方的溫潤細膩中,也衍生出了異國的多樣包容性。從產品設計一直到建築空間,長友的作品同時具有跨國的思考與在地的方法。

【一號人物】尚若白專訪|鏡頭下的法式情調與臺式柔情

1995 年夏天,年輕的法國男孩認識了臺灣女孩,因此開始學中文,但因為從來沒到過亞洲國家,對於臺灣,他的腦子裡全是保守傳統的東方刻板印象。隔年 3 月,當他踏上臺灣的土地後,才發現與想像中完全不同,高樓林立、摩托車數量驚人,是他對臺北的第一印象。女孩帶他去吃西門町的「阿宗麵線」、南門市場的「金峰」滷肉飯和苦瓜排骨湯,一吃就愛上。他也在政大的貓空、九份的茶藝館裡發現,原來茶葉沖泡展開之後這麼美麗,原本在歐洲討厭紅茶,來到這裡又重新愛上喝茶。  因為與台灣多樣文化的邂逅,也讓尚若白培養出不同於歐洲導演的詮釋方式,因著台灣多樣又隱諱的雙層面貌,也讓他產生了東西方匯聚而成的曖昧的鏡頭語言、與含蓄的敘事方式。

【一號人物】伊萊恩專訪|不只是蓋出居所,建築是一種創造

伊萊恩起初為了學習風水而來到臺灣,因緣際會在此停留,並獻給臺灣許多出色的設計。我們從幾個他的設計案例談起,並回歸到對建築「超越實用性」的理念所在。在臺灣美好的自然環境與開放的人文影響下,一起探究這位從西班牙遠道而來並選擇留下的建築師,與臺灣產生了怎樣的美學互動,他又如何把「超越實用性」這個貫串他職涯的理念,應用在世界上不同角落的設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