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即生活,生活即城市的節慶語言 —— FOCASA 馬戲藝術節十五年從街頭到國際舞台

TEXT / Krystal C.

PHOTO / FOCASA

 

十月的高雄港邊,帳篷在夕陽下閃著銀光。笑聲、鼓掌與驚呼此起彼落,像潮水一樣拍打整座城市。第二屆 FOCASA 馬戲藝術節在這樣的節奏中落幕,七天內累積超過二十五萬人參與,一百零一場演出,讓這座南方城市成了亞洲最熱鬧的馬戲舞台。

現場戶外海風舞台運動派對、DJ、演唱會不間斷,累積超過25萬人次參與。

 

這樣的景象並非一夕成真。追溯起來,FOCASA 由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帶領成立於十五年前,最初只是幾位懷抱夢想的表演者,在街頭搭起一頂小帳篷,他們一路走過學校、社區與偏鄉,用表演交換微笑,也用時間換來一個屬於台灣的馬戲品牌。

 

隨著團隊的成長與願景擴大,林智偉也在今年宣告,團名將在「FOCA」的基礎上加入「家(casa)」的溫度,正式更名為「FOCASA」馬戲團——象徵這個以街頭為起點的團隊,終於擁有一個屬於馬戲人的家,也讓每位觀眾在帳篷裡都能找到歸屬感。

 

2017 年起,團隊推動馬戲教育巡演,進入超過五百所學校,帶孩子們第一次進帳篷看表演。今年,高雄偏鄉與非山非市地區共有一千六百名師生受邀觀賞節目。團長林智偉說,看見孩子因驚喜而張大的眼睛,就是他們最初的信念。這份從土地生出的能量,也成為 FOCASA 成長的根。

全區擁有驚喜馬戲快閃,觀眾隨時都可能遇見一場演出。

 

這一屆藝術節的版圖前所未有。三頂帳篷在高雄立起,澳洲、英國、瑞士、墨西哥、芬蘭、比利時、柬埔寨等八國團隊與台灣藝術家共演。觀眾穿梭於各個篷間,也隨城市的節奏移動——輕軌上有快閃表演,港邊的浪花舞台傳來音樂聲。人群隨節奏搖擺,夜色裡的高雄變得柔軟又鮮活。

來自澳洲、英國、瑞士、墨西哥、芬蘭、比利時、柬埔寨等地的國際表演者,與台灣藝術家共同在城市角落展開節慶驚喜。

 

這場盛會背後,藏著一座城市的協力。高雄市府與企業共同推動,台電與啟德機械成為主要贊助夥伴,支持偏鄉孩童進帳篷觀賞世界級節目。藝術節的成功,不只是文化活動的延伸,也讓人看見公共與民間合作所能點燃的文化火花。

馬戲篷外也有豐富的體驗活動,體驗區由台電公共藝術計畫支持,讓觀眾在節慶氛圍中親近藝術與創意能量。

 

今年同時是 FOCASA 成立十五週年。從街頭走到國際舞台,從沒有資源的團體到擁有自製帳篷的品牌,他們讓「台灣馬戲」成為一個新的名詞。這個名詞裡,有技術的磨練,也有情感的累積。就像今年由林懷民導演、取材幾米繪本的作品《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從高雄出發,明年將登上香港藝術節舞台,延續屬於這片土地的夢想語言。

2025《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 演出預告

 

當帳篷在風中緩緩收起,城市似乎仍留著那份節慶的節奏。馬戲不再只是帳篷裡的表演,它成為城市日常的一部分——在街角的鼓聲、孩子的笑聲、抑或觀眾回望天空的那一刻裡,提醒人們生活可以充滿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