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頭的第二人生:一段關於家業、工藝與再生的故事 專訪木匠兄妹總經理周信宏

 

TEXT / Krystal C.

PHOTO / Cherry Wei

 

走進台中后里的木匠兄妹木工房,陣陣木香混合著機器運作的低鳴聲,迎面而來的是一段跨越半世紀的家族故事。從父親一代的傳統木工廠,到兄妹倆接手後的品牌重生,這段歷程見證了台灣木工產業的起落,也讓人看見「二代」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出自己的路徑。

 

從輝煌到沒落:一代的木工黃金年代

台灣林業在六〇、七〇年代進入最繁盛的時期,中部地區的木工產業一度如日中天。彼時,父親在后里開設木工廠,與眾多師傅一同投入出口日本的木製家具加工。「那個年代,一個工廠只做一件事,五六十位師傅分工,最後我們才負責組裝。」哥哥回憶,「家具組裝好之後,還要手工雕刻春夏秋冬的圖樣,作品非常精細。」

 

然而,八〇年代後,政策改變與對岸工廠崛起,台灣的木工產業迅速走下坡。訂單外移、競爭激烈,父親經營的工廠也在短短幾年間走向倒閉。「我本來大四畢業後就要回來接工廠,結果那一年工廠就倒了。」

 

哥哥語氣仍帶著震驚,「我最難忘的,是看到父親每天早上八點準時開門,走進空蕩蕩的廠房,把廢棄的機器一一巡過,最後站在門口嘆氣。那一幕真的刺痛我,父親這麼努力,卻還是留不住工廠。」那段歲月不只是產業衰退的印記,也讓他深切體會傳承的重量——技術再精湛,也抵不過時代的浪潮。

木匠兄妹觀光工廠入口以原木結構與溫潤色調迎賓,從倒閉的舊廠房重生為開放空間,象徵品牌從「製造」走向「體驗」的新起點。

 

開放式工坊結合親子手作、導覽體驗與木香休憩區,讓木作不再只是生產線的一環,而是生活與創意共存的場域。

 

兄妹歸來:從沒落廠房到觀光工廠

退伍後,在兒童幼幼台任職的哥哥,始終思考著如何讓家裡的工廠重新運轉;此時,妹妹也從音樂老師的崗位返鄉。兩人決定攜手接下父親留下的工廠,結合設計與教育的專長,踏上一條與上一代截然不同的道路——將傳統木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

 

「父親很反對,因為在他的年代,工廠是不能讓外人參觀的。鐵門口都寫著『謝絕參觀』,怕技術被偷走。」哥哥笑著說,但語氣裡仍有一絲無奈。對那一代人而言,工廠象徵的是家族的飯碗與技術根本,任何外人闖入都是一種威脅。

 

然而,對兄妹倆來說,關上的鐵門意味著未來也被鎖上。於是他們開始了漫長的說服與實驗。白天,他們在老廠房裡整理堆滿灰塵的木料與生鏽的機具;傍晚時分,則拿著一疊傳單,在附近的安親班、國小與補習班逐一拜訪,試著邀請孩子來「玩木頭」。

 

「我們那時真的一家家敲門拜訪,人家都以為我們是詐騙的。」周信宏笑著回憶,「我們說是『觀光工廠』,大家根本不知道是什麼,以為是木工班或補習班。」

 

剛開始,完全沒有人願意來。父親更是堅持鐵門不能打開。「那種心情真的很煎熬。」他說,「每天看著那道門,每次想推開都會猶豫,因為知道父親一定會生氣。」

周信宏以親切語氣回顧品牌重生的歷程。談及父親、工廠與木頭,他的神情始終專注,彷彿仍在雕琢一件未完成的作品。

 

直到某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來臨,遇到一對年輕父母與小孩。「我就鼓起勇氣邀他們來工廠玩,偷偷打開門帶他們參觀。」哥哥回憶,「我們讓那孩子做了一張小凳子,他自己敲、自己磨、自己上蠟,成品完成時,那個小孩笑得超開心。」

 

那對父母回去之後,告訴了更多朋友。隔週,竟然有另一個家庭聞訊而來。消息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即使父親仍不同意,他們也在週末偷偷接待,關起鐵門在裡頭教孩子做木工。

 

「父親有一次氣到把鐵門鎖上,把我們和七、八十個學生一起關在裡面。」哥哥苦笑著回憶,「那天大家悶得滿頭大汗,但小朋友們做完作品時仍然超興奮。父親看著那畫面,終於沒再說什麼。」

 

那一刻,他們都知道,大門終於可以真正打開了。

從父親年代沿用至今的傳統木工器具,靜靜陳列在牆面與作業檯間,見證台灣木作工藝從師徒時代走向設計思維的演進。

 

危機即轉機:從體驗到商品,從地方走向世界

觀光工廠逐步穩定後,木匠兄妹開始思考更長遠的方向。2008 年,一場颱風摧毀了后里通往外地的主要橋樑,長達半年沒有任何遊客能抵達工廠。「那時候真的很慌,」哥哥回憶,「沒有遊客,我就提著行李箱跑去台北誠品書店,想把產品賣進去。結果不到兩分鐘就被趕出來,因為沒有包裝、沒有說明書。」

 

這次打擊反而成了轉折的起點。他們回到工廠後,重新設計產品包裝、撰寫說明文字、調整木料細節,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嘗試。經過十一個月努力,終於成功進入誠品通路。「那一刻我覺得很驕傲,」哥哥笑說,「我們證明木匠兄妹不只是做體驗,也能做出文創商品。」

 

從那之後,木匠兄妹的創作開始延伸至設計與市場之間的對話。品牌的產品多以童年記憶與台灣文化符號為靈感,例如縮小版的彈珠台、寓意「馬上有錢」的木馬手機座,或可收納的漢堡杯墊組。「我們設計的東西,都是希望讓人會心一笑。」哥哥說,「像彈珠台,台灣人都懂,但拿到歐洲展覽,五天下來幾乎沒人懂,因為他們沒有這種夜市記憶。」

品牌經典商品一字排開:結合文化符號與生活趣味的「馬上有錢」、實用並造型幽默的「漢堡杯墊」、童趣十足的「彈珠台」,呈現木匠兄妹在工藝與創意之間的靈活轉譯。

 

也因此,他們逐漸學會以不同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設計語言。像是鹿角杯架、機器人削鉛筆器這類作品,因造型跨越文化界線,反而在歐美市場熱銷。「我們學到,產品一定要考慮文化背景,不能把不對的產品推到不對的市場。」他說。這份從地方出發的洞察,讓木匠兄妹逐步走向國際舞台,也讓台灣的木作文化,以更輕盈、卻更堅定的姿態被看見。

 

然而,這份創意精神延續至今。2025 年,木匠兄妹受邀與第 62 屆金馬獎合作推出限定聯名禮盒,以「聚在一起」為主題設計出集「吃、喝、玩」於一體的木作禮盒:內含台灣金磚米、九降風白蘭地與木製「疊疊樂」遊戲組,象徵影人聚首、共享榮耀的時刻。周信宏笑說:「木頭不只是禮物包裝的一部分,而是情感的延伸。當你握著那塊木頭,等於也握住了故事、時間,還有我們對永續的信念。」

周信宏手持與第 62 屆金馬獎合作推出的聯名禮盒。以「聚在一起」為主題,結合米香、白蘭地與木作遊戲,象徵影人聚首與永續精神的延續。

以「好運」與「祝福」為靈感的敲吉餅禮盒,搭配象徵射下煩惱的厚意太陽餅。木作結構融入糕餅設計,延伸出食與器之間的文化趣味。

 

創意與永續:從手作工藝到文化實踐

除了設計與體驗,木匠兄妹一直以來將「永續」納入核心思維。所有產品皆採用 FSC 永續認證木材,並與學者合作計算固碳量,試圖讓木作從手工藝延伸為一種生活教育與環境實踐。「我們希望消費者知道,木製品不只是工藝品,它還能幫地球儲存二氧化碳。」哥哥強調,「當大家在談 ESG,我們要用設計告訴世界,木頭不只是被砍下來,它還能成為永續的一部分。」

 

他也談到二代經營者面臨的現實挑戰——如何在守護家業與創新轉型之間取得平衡。「二代不能只是守成,而是要與時俱進。就像我當年挑戰父親的舊觀念,打開工廠大門。現在更要挑戰自己,去學新東西。我常提醒同事,未來的競爭不是學歷或能力,而是學習力。誰能不斷學習,誰就能走得更遠。」

木匠兄妹強調以 FSC 認證木材與固碳設計實踐永續,讓木作從工藝延伸為環境教育與生活哲學。

 

結語

從工廠倒閉的廢墟,到今日跨足國際的文創品牌,木匠兄妹走過的路充滿挑戰,也展現了二代翻轉的力量。他們的選擇與實踐,清楚反映出台灣產業在美學、永續與實用之間的平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