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跨界,由二代寫下新語言——專訪 SUHO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 FENKO 鳳嬌催化室品牌總監 Lino 李依耘

TEXT / Krystal C.

PHOTO / Ann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的誕生,源自家族對紙的深厚情感。從祖父母在埔里草創造紙工廠,到母親成立基金會並在 1995 年創立博物館,這段歷程承載著守護與推廣紙文化的使命。嚴格來說,李依耘 Lino 是家族的第三代,但她與許多台灣傳統產業二代一樣,在傳承與翻新之間,背負著接續的課題。她以 FENKO 鳳嬌催化室與 MOSSLEE 苔裏,將紙的價值延伸到材質實驗、生活美學與跨界合作,讓家族精神以全新姿態延續。

FENCO 鳳嬌催化室,紙張在此展開無限可能。(photo credit: DFUN)

 

從醫學夢到紙的世界

2018 年,FENKO 鳳嬌催化室誕生。對 Lino 而言,這一步意味著品牌誕生,同時也標記了人生旅程中的一次關鍵轉折。

 

原本立志成為醫生的她,最後選擇投入紙與材質。若要以一張紙比喻這段轉折,她選擇了「純鳳髓」——由鳳梨纖維製成的特殊紙張。外表潔白單純,細看卻有細緻紋理與淡淡光澤,堅韌而低調。這正映照了她如今的心境:少了年少時的張揚,多了對質感的追求,讓每件事都能安靜而專注地做到極致。

純鳳髓,100%台灣鳳梨葉取纖製成,鳳梨葉纖維雜質少,僅需溫和蒸煮與少量漂白即可製成潔白堅韌的紙漿。質地潔白、不易發黃,並具微鹼性,可中和酸性,有助於文物保存。(photo credit: DFUN)

 

回家的契機

初回台灣接觸樹火時,Lino 並沒有立刻下定決心要接班。對她而言,最珍貴的是能與父母重新建立相處的時光。直到鳳嬌成立邁入第七年,她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在藝術與材質上的天賦,其實源自父母自小的陪伴與薰陶,並在鳳嬌的實踐中被全面釋放。

Lino在鳳嬌催化室的紙材間,細心檢視每一張紙的質地,這份日常也是她與品牌對話的方式。(photo credit: DFUN)

 

在澳洲成長的童年,母親常帶著孩子親近大自然。功課在草地上完成,靈感在樹林間孕育,這些經驗培養了她對材質的敏銳觸感。多年後,這份直覺成為創作的基礎,也讓她的作品更貼近自然。

 

生活的安定與靈感

在二代接班的過程裡,衝突與壓力難免存在,但她找到自己的平衡方式——週末買菜、平日下廚,煎魚已成為她得意的小成就。對她而言,挑選食材、講究烹飪細節,就像造紙一樣,是對質感與專注的堅持。

 

「這些簡單的日常,是讓我安靜下來的角落,也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方法。」她說。

在鳳嬌空間中短暫歇息,這些靜謐時刻,正如她所說,是一種與內心對話的方法。(photo credit: DFUN)

 

紙的美學與哲思

鳳嬌近年的重心,不再停留於單一展覽,而是放眼於品牌長遠的系統規劃。

 

對 Lino 而言,紙的角色遠遠超越傳統的書寫載體。她著手將茶文化引入鳳嬌,因為在童年記憶中,茶,總能讓家人凝聚於一張桌子;紙則化身為茶具食器,甚至進一步成為防水、防焰的材質,應用到家具與空間中。

 

「紙要怎麼融入現代生活?如何持續更新?這是我最重要的思考。」

 

然而,觸感是她最敏銳的感官,這份直覺來自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養成,延續到今日的創作。若要用一種意象去描述鳳嬌或苔裏的精神,她會說那像「大海」——能包容萬物,既簡單又直接,卻蘊含無限可能。紙張亦然:既能承載千年歷史,也能在水中回歸纖維,瞬間消逝。

 

在她看來,樹火與鳳嬌既有共通也有差異。樹火承載推廣與教育,是認識紙的根基;鳳嬌則面向應用與創新,展現跨界合作的可能。前者如細水長流的文化紮根,後者則是一場專業性的實驗。

 

Lino 也談到心境的轉折。「有時候你越追求完美,完美越不容易得逞。」她感嘆。接受不完美,反而讓她看見獨特的價值。焦慮與釋懷之間,其實只在一念之差;當你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應,反而能變得更強大。

MOSSLEE 苔裏的苔蘚牆與鳳嬌催化室紙張展示空間並置,綠意與材質交織,詮釋自然與工藝的對話。(photo credit: DFUN)

 

MOSSLEE 苔裏:把森林帶進生活

2018 年,Lino 就開始構思「苔裏」的可能,直到 2023 年才正式對外揭幕。苔蘚牆被形容為「會呼吸的牆」,是一面既能調節空氣、又能帶來療癒感的綠色畫布。

置身鳳嬌催化室,苔蘚牆如同空間的清肺系統,與一旁的紙張展間相互呼應。(photo credit: DFUN)

 

成立初期,團隊在不可控的溫濕度環境下養護苔蘚,就像照顧孩子一樣辛苦。經歷了反覆的試驗與學習,他們終於摸索出適合台灣氣候的養護方式,並發展出客製化供水系統,甚至與台大教授團隊合作,讓 100% 台灣原生種苔蘚進一步走向專業、學術化。

團隊每天為苔蘚牆定時補水,Lino笑說這份日常維護反而成了大家最期待的療癒時刻。(photo credit: DFUN)

 

Lino 特別提到,她最喜歡帶人親手去觸摸苔蘚。當手指輕壓過青苔,能感受到獨特的濕潤與彈性;把臉湊近,更能嗅到淡淡的泥土與森林氣息。那是一種無法取代的感官體驗,也讓來訪者在一瞬間與自然產生連結。

Lino 邀請我們親手觸摸苔蘚,指尖劃過時能感受到獨特的濕潤與彈性,讓人立即與自然建立連結。(photo credit: DFUN)

 

在苔蘚補水之後,散發出的氣味像下雨後的青草味,帶著泥土與森林的氣息,令人安定。(photo credit: DFUN)

 

如今,苔裏已不僅是綠色裝飾,而是一種環境工程的探索。Lino 與團隊正計畫將苔蘚牆數據化,透過監測空氣中的成分與濕度,展現苔蘚如何與環境互動。她希望在明年能公布一系列完整的研究報告,證明苔蘚牆與空氣清淨機相比的實際效益,並將其推向智能化的未來。

 

「最感動的,是看到業主用心照顧苔蘚牆,就像呵護一個活的生命。每一面牆,都是一幅會呼吸的畫。」Lino 說。

 

樹火 30 週年的新篇章

邁入 30 週年的樹火,即將於 10 月 18 日 以「紙的多元應用」開啟全新篇章。亮點之一,是和紙麻紗的應用——以馬尼拉麻為原料製成,質地輕盈卻堅韌,並具備耐水洗、抗菌、調濕與可自然分解的特性。這種纖維宛如將紙重新賦予第二種生命,從平面載體轉化為可編織的線材,很大程度的延展紙的使用場域,也象徵著材質邊界的突破。

 

談到細節,Lino 帶著笑意保留懸念:「到時候會有許多彩蛋等著大家。我們不僅要展現紙的多樣樣貌,還會帶來跨界合作與意想不到的永續體驗。從家具到時尚,從材質到日常,紙將以全新的方式出現在大家眼前。至於會是什麼?先賣個關子,說不定我還會親自下廚——但食物和紙張又能擦出什麼火花?敬請期待。」

 

「這次展覽的重點,在於展示紙如何跨越界線,從蕉麻到紗線,再到布料與物件,完整呈現紙材質的進化過程。」Lino 認為,鳳嬌與苔裏五年後能為城市帶來的改變,不在於具體形式,而在於背後的想法:讓人們透過作品啟發靈感,學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邁入 30 週年的樹火,將以「紙的多元應用」開啟新篇章。Lino提到,展覽將有跨界合作與神秘彩蛋,從家具到時尚,紙將以全新姿態走入生活。(photo credit: DFUN)

 

結語

在樹火與鳳嬌的交會點上,Lino 找到了屬於二代的節奏。樹火是歷史的根基,鳳嬌是創新的翅膀。從陪伴父母的初心,到苔裏的森林呼吸,再到紙材的跨界應用,她正以自己的方式回答「守成」與「翻天」之間的辯證。

 

紙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