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創取代領導——專訪春池玻璃二代吳庭安:專注小事也能翻轉產業未來

TEXT / Krystal C.

PHOTO / Daniel Lin

 

新竹公園裡,一棟三層樓的玻璃建築靜靜佇立,那是春池玻璃為城市打造的「春室」。交通便利,卻宛如隱於市中心的秘密基地。陽光透過大片落地窗灑進室內,折射在每一件作品上,散發著溫潤的光澤。在這裡,玻璃的工藝與循環的想像一同延展。

 

翻轉的起點

 

「把小事做好。」

這句話,吳庭安反覆提到。

 

身為春池玻璃副總經理、W春池計畫主理人,他並沒有一上場就談宏大敘事,而是從最細瑣的工序、最基礎的堅持談起。對他而言,專注於一件事,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

 

那時候我在台積電工作了四年,後來覺得該做一個決定:是繼續留在高速發展的產業,還是回來幫忙家族事業。」

 

回望接手時的關鍵節點,是某一天回家吃飯時,看著父親彎腰撿水果,動作緩慢吃力,他突然意識到:「腦海裡那個年輕有力的父親,已經年過六十五歲了。」經過半年沉澱,他做出決定——辭去台積電的工作,回到家鄉接手父親一手創立的玻璃回收事業。2012 年,他正式成為春池玻璃的第二代經營者。

吳庭安,春池玻璃二代經營者,亦為 W 春池計畫主理人。(photo credit: DFUN)

 

「每天進步一點點,十年後就是翻天的改變。」這份承襲自父親的價值觀,成了他如今仍深深遵循的準則。

 

也因此,當他帶著工程與國際管理背景回到家族事業,選擇的不是僅僅守成,而是把設計力、品牌力帶進來,讓玻璃不只是材料,而是一個可以對話的文化載體。他先從最熟悉的材料與工程著手,導入光學分選與自動化流程,讓過去「一天一噸」的回收效率,躍升為「一小時十噸」,效率提升了數十倍,為老品牌注入全新動能。

 

然而,真正讓春池邁向全新境界的,是他開始意識到玻璃的「美學力量」。2015 年與忠泰美術館的「想家計畫」、2019年的新一代設計展產學合作、2020年循環設計展 The Loop,讓他看見設計的可能性——設計除了產品外觀的改變,它能重新定義材料、品牌,甚至開啟產業全新的想像。

2020 年循環設計展 The Loop,以「黑、灰、白」三段體驗將抽象的循環理念化為感官場景,專注小事,也能實踐永續。(photo credit: DFUN)

 

2019 年新一代設計展,春池與實踐大學學生共創的「FLOAT 漂浮珍奶杯」募資突破 700 萬,成為產學合作的代表案例。(photo credit: DFUN)

 

循環成為生活方式

 

「當設計有力量去轉變更多可能性,春池玻璃也應該能做更多設計上的詮釋。」

 

2020年,「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誕生,成為春池品牌轉型的里程碑。這個坐落在新竹公園裡的空間,標誌著春池品牌轉型的關鍵一步。

 

在這裡,工藝與設計相互交織。舊瓶熔製成新器,轉化為展覽、茶席或日常選物;循環的觀念不再遙遠,而是在一杯水、一盞燈、一場展覽裡發生。

《春室 GIVE ME FIVE|①③⑤ 週年特展》以玻璃為起點,將回收、工藝與設計交織,展現春室五年間的循環實踐與文化美學。(photo credit: DFUN)

 

「我們希望玻璃能從回收再製,真正走進生活,被看見、被使用、被喜愛,最後把玻璃帶回自己的生活。」吳庭安說。

 

對於第一次走進春室的觀眾,吳庭安希望他們能循著空間的動線,逐步建立起對春池的全新認知——先喜愛這個空間,親近玻璃知識,最後理解玻璃如何自然地走進生活。

 

這樣的理念正體現在新竹春室的三層規劃:一樓是吹製玻璃工坊與 DIY 區,觀眾能親眼見證師傅的手藝,甚至親手創作;二樓是玻璃選品店,展示各式器皿與工藝作品,呈現玻璃的多樣形態與故事;三樓則是一間以窯爐為概念設計的咖啡廳,地板鋪設回收玻璃磚,日光映照下,器物與策展靜靜融入日常,讓人感知玻璃與生活的無縫銜接。

 

春室吸引了許多設計師、藝術家和品牌夥伴,也讓更多人第一次以「生活的角度」親近玻璃,讓「循環」成為一種自然的選擇。

春室三樓咖啡廳以窯爐為概念設計,地面鋪設回收玻璃磚,結合玻璃器物與策展,展現玻璃融入日常的樣貌。(photo credit: DFUN)

 

把小小的新竹講好

 

在今年的《春室 GIVE ME FIVE|①③⑤ 週年特展》中,吳庭安再度把「專注」的精神推向舞台。

 

「我們不是要追求龐大,而是希望每一個細節都能到位。」他說。

 

展覽既是品牌周年的慶祝,也是一次把「循環」具象化的場景,讓觀眾在走入空間時,就能感受到春池對材料、設計、生活的整合思考。

 

在這過程中,他並不是單打獨鬥。在合作夥伴眼中,吳庭安並非傳統的甲方角色。他被形容為「神奇的業主」,願意打開想像邊界,也是少數會在討論過程中不斷發散想法的業主。他尊重設計專業,樂於深入解釋每個計畫,並總是把榮耀歸於合作方。這種姿態,讓合作關係不僅止於商業,而是逐漸轉化為真誠的友誼。

 

這樣的評價聽在他耳裡,既是肯定,也是提醒。「大家說我想法很多,確實如此。但想法再多,最終還是要回到取捨。哪些是必須堅持的?哪些是可以暫時放下的?這就是我每天都要面對的抉擇。」

 

新竹,於是成了他實驗的場域。從工廠到展館,從地方到國際,他相信唯有先把這個「小小的城市」說清楚、講完整,循環的故事才會被更多人聽見。

吳庭安自喻是春池的「擾動者」,十三年來不斷打開渠道,讓豐盛的池水流動;唯有基底穩固,養分才能健康地散播。(photo credit: DFUN)

 

不同世代的同一目標

 

作為二代經營者,矛盾與拉扯難以避免,但吳庭安與父親很少有真正的分歧。兩人都清楚共同的核心目標——為春池玻璃創造價值。不同世代背景帶來不同想法,但在方向一致下,彼此總能尊重,也以「成果說話」作為默契。

 

經營風格上,父親屬於老一輩典型的「領導型」角色,習慣衝在最前線帶領團隊;吳庭安則偏好集體意識,認為共識先行,才能走得長遠。

 

「比起領導型,我更喜歡共創,和夥伴一起創造更多價值。」

 

父親也曾提醒他,事業中難題必然存在,若能把它視為日常,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對。這句話成了吳庭安在產業中前行的重要心法。

作為二代經營者,吳庭安與父親雖風格迥異,卻始終以「創造價值」為共同目標。(photo credit: DFUN)

 

春池的未來

 

「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時機點。二代接手不是急著創新,而是要先打好基礎。」

 

接下來,春池將迎來另一個重要計畫——香山老工廠的全面改造。這座第一代工廠,未來將不只是生產基地,還會轉型成結合展示與文化交流的多功能場域。

 

展望未來,他的語氣依舊溫和而堅定:「我們希望更多人喜歡玻璃,喜歡循環,這樣就夠了。」

 

循環的新語言

 

從新竹公園裡的春室,到香山老工廠的改造計畫,春池玻璃的故事是一段關於責任、創新與累積的旅程。

 

吳庭安不追求一步登天,他相信每天進步 1%,十年後就是翻天覆地的改變。

 

如今,春池已不再只是「回收玻璃」的代名詞,而是一個以循環為核心、以設計為語言,讓玻璃從材料走進生活、從地方走向世界的品牌。

新竹春室一隅。(photo credit: 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