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鵝脖子擺動時:回應城市心跳,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以聲響鬆動空間邊界
文‧倪暐
圖‧李芸霈
一走進表演藝術圖書館,玻璃旁一根黃瓜忽然被動力裝置抬起,落下不太聽得見的聲「咚」,像是有人在門外敲門,卻從不打算進來。另一側,章魚觸手在空氣裡擺動,拍擊的聲響若隱若現,像來自海底深處的心跳,緩慢卻執拗。聲音被刻意壓低,不至於驚擾閱讀,但它移動時,卻像在靜謐的水面投下一顆小石子,泛起一圈又一圈細緻的漣漪。
這是台灣當代藝術家羅智信的全新創作《KnockKnock#1: 黃瓜》,這並非一個純粹的靜態展覽,而是與環境共演的「聲音行動」。展場內,五組動力裝置(黃瓜、章魚觸手、天鵝脖子、錘子、手臂)分區分時以無法預測的節奏敲擊玻璃,與館外的工程聲響形成另一層隱形的唱和。

台灣當代藝術家羅智信的全新創作《KnockKnock1-黃瓜》之一〈鎚子〉,機械與柔軟並置形成對比。(photo credit: 李芸霈)
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鬆動場域邊界
如滴水穿石,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策展行動,鬆動了展覽與空間的邊界,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圖書館的想像。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表示,一般大眾對圖書館的印象多半是安靜、肅靜的空間,但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DNA,本來就帶著「聲音」的特質,「我們希望透過策展脈絡,邀請藝術家創作,期望鬆動場域邊界,擴展觀眾對表演藝術的觀看視角。」
王萱儀說,這個系列的展覽跳脫過往以經典表演藝術為主的策展方式,將圖書館視為創作與對話的空間,開放藝術家自由介入、回應館藏與場域,「希望激發更多跨領域、實驗性的可能,也吸引更多元背景的讀者與觀眾踏入表演藝術圖書館。」

台灣當代藝術家羅智信(左)的全新創作《KnockKnock#1: 黃瓜》,擾動了表演藝術圖書館既有的空間性格。(photo credit: 李芸霈)
王萱儀說,表演藝術圖書館館藏擁有大量黑膠唱片、CD 等影音資料,自帶「聲音」;圖書館本身提供的全球表藝電子資料庫有許多免費的音樂資源,有各式各樣的音樂;此外,圖書館也收藏許多幼兒與兒童繪本,孩子們的聲音本來就會充盈於空間之中,館內的會議室位置又與讀者相當接近,人們彼此之間討論的聲音也會溢流,「聲音」這件事逐漸成為表藝圖書館樂於擁抱的一部分,「不論是來自館藏的影音產品,或是讀者自身的活動,都是這座『有聲音的圖書館』很重要的一部分」。
深化圖書館場域與當代藝術交流
「表演藝術圖書館給藝術家的命題非常簡單,就是希望透過展覽與大眾溝通,並帶有一些幽默感。」王萱儀舉例2023年表藝圖書館曾經舉辦過「歌劇卡拉OK」展覽,當時藝術家陳以軒從歌劇詠嘆調出發,創作五首詠嘆調MV,將原文歌詞重新以音譯的方式轉譯為中文,並透過創意及卡拉OK元素,創造出既戲謔又深情的角色與敘事空間。當時這個作品不僅拉近表演藝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也打開對經典文本的多重想像,反應熱烈。
這次兩廳院再往前跨一步,羅智信創作《KnockKnock#1: 黃瓜》展覽從圖書館空間環境出發,以新作機械動力裝置回應館外正在進行的兩廳院藝文廊道工程,強調界線打破與重組、有聲與無聲,以一系列動力裝置進一步深化圖書館場域與當代藝術之間的交流,也期待持續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藝術家羅智信對「擾動空間的性格」特別著迷。(photo credit: 李芸霈)
噪音不是干擾 是共演
羅智信表示,當初場勘了好幾次,從熱烘烘的國家兩廳院停車場走進表演藝術圖書館,得轉一個彎,穿過那個彎,眼前豁然開朗,「這是一個跟我當初想像很不一樣的表演藝術圖書館。」
圖書館閱讀區裡無人時,桌椅安靜排列,如同等待角色上場的空位。訪者溢滿時有人低頭與書對話,有人指尖敲擊鍵盤,節奏細微卻清晰,彷彿在編織另一種隱形的樂譜。翻頁聲、筆尖與紙張的摩擦聲,不是干擾,而是漂浮在空氣裡的輕聲吟唱。這裡的安靜,不是沒有聲音。
兩廳院正在開挖與捷運共構的連通道,給了羅智信很多靈感,多數人會皺眉,覺得噪音是一種干擾,但羅智信卻聽見了另一種節奏,透過內化,他讓噪音不再是干擾,而是共演。羅智信從物件劇場出發,將日常物件放在不合常理的舞台上,「就像物件劇場,物件本身就是敘事者。它們不必附屬於演員,自成故事。」

《KnockKnock#1: 黃瓜》如血管般的線路亂中有序,自成生命。(photo credit: 李芸霈)
圖書館裡的不速之客
於是天鵝脖子帶著優雅曲線,章魚觸手則充滿怪誕感,錘子看似最合邏輯卻因過於直接而顯得平凡;黃瓜的出現,則像是一個惡作劇,挑動著觀者對物件功能的固有想像。羅智信說,他喜歡把熟悉的東西挪到不合常理的位置。這些物件一方面融入圖書館空間,另一方面卻像是「不速之客」,在觀眾意想不到的時刻出現,產生幽默與錯位的效果。
展覽的另一個設計,是將裝置散落於圖書館的不同角落,而不是集中在單一區域。這樣的佈局鼓勵觀眾「遊走」:在閱讀與尋常的空間動線中,突然撞見一個正在敲擊玻璃的黃瓜,或轉角遇見一個蠢蠢欲動的章魚觸手,「我希望作品成為空間的一部分,而不是強行打擾。」羅智信說。觀眾因此不只是「看展」,更是「探索」。

藝術家羅智信《KnockKnock#1: 黃瓜》系列中的〈手臂〉,在含金量豐富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提供了些許空間裡的幽默。(photo credit: 李芸霈)
對「敲擊」的另一層想像
這組以藝術作品提供了一種有趣的對應,觀眾在進入圖書館的過程中,會看見或聽見捷運施工的聲響;走進圖書館內看見展覽,也能夠感受作品本身柔軟的聲響,形成雙重體驗。
王萱儀分享,羅智信作品運作結合了機械與程式控制,一開始展出時發出的聲響效果比較強烈,但隨著逐步調教,羅智信刻意透過敲擊的材質與行進的距離,將敲擊的力量「軟化」,呈現緩慢升起、輕柔回落的律動,而非生硬的碰撞。就連槌子的造型也都經過設計巧思,展現一種溫和而有韻律的氛圍,讓觀者對於「敲擊」有了另一層想像。

與《KnockKnock#1: 黃瓜》藝術作品跟表演藝術圖書館不期而遇。(photo credit: 李芸霈)
重新認識表藝圖書館的身世
這些裝置作品,都安放在表演藝術圖書館的玻璃構造上,一則因為聲響,二則因作品的存在,反而讓人重新「看見」這座表演藝術圖書館自己的來歷與身世。羅智信說在場勘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玻璃背後的斑駁建築體,原來重新整建時保留了原有的結構,透過透明的玻璃包覆,觀者看見這些敲打的裝置,也就體驗到空間本身的另一層敘事。
從藝術想像到實際實作,中間有漫長的技術討論。羅智信坦言,自己沒有工程師背景,必須與團隊反覆測試。物件的大小、重量、材質,都會影響機械能否順利運作,「工程師說這次算簡單,但我還是搞得很複雜。」羅智信說,即使如此,這樣的合作仍然是必要的,藝術家提供概念與想像,工程師則負責將其落地。雙方在抽象與具體之間拉鋸,最後才誕生出這五組「智慧結晶」。
《KnockKnock#1: 黃瓜》並非羅智信第一次跨足場域。他的創作一向橫跨劇場、裝置、雕塑與日常空間:從利物浦雙年展、紐約皇后美術館,到台北雙年展與國美館,都能看到他的作品。近年,他甚至擔任詹記麻辣火鍋的空間美術指導,將藝術介入飲食場所。他說自己對「攪動空間的性格」特別著迷,總希望挑戰場域耐受的邊界,讓人們重新感知那些原本習以為常的環境。

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左)認為,藝術家羅智信(右)這組以作品以藝術提供了一種有趣的空間對話。(photo credit: 李芸霈)
從日常物件重新組合現實
這樣的特質,也能追溯到他早期在故宮博物院擔任攝影師的經驗。羅智信回憶,那段時間他每天在地下室為古文物拍照。單調卻細膩的工作,讓他更敏銳地觀察物件的質地與細節,也養成了他今日創作中「從日常物件重新組合現實」的眼光。「能在圖書館裡做一件與聲音、甚至是噪音有關的作品,對我來說是一次很興奮的實驗。」羅智信的展覽既是對場域的回應,也是對觀者的邀請。它讓人們在看似安靜的知識場域裡,聽見另一種不安靜的聲音,發現另一種觀看與感受的方式。
在這段展覽過程中,表藝圖書館也正在舉行密室逃脫活動,超過千名參與的民眾進來表演藝術圖書館,王萱儀說其實大多數的民眾不會特別留意到展覽,只是會自然地驚呼:「好可愛!」,隨即投入遊戲,「這也是我們的目的之一,藝術展覽就這樣悄然融入圖書館的氛圍,成為了環境的一部分。」
王萱儀說,表演藝術圖書館內一年有三到四檔的主題式展覽,如介紹古典音樂如莫札特其人其事;或是戲劇名家莎士比亞劇作等等,往往以「張揚」的方式呈現,將館藏直接推到觀眾眼前,希望吸引讀者目光,「但這個展覽有一點點不太一樣,它並不強調自我存在,反而讓觀眾在不經意發現時,感受到驚喜與趣味,甚至認為這個作品天生就是圖書館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就成功了。」

表演藝術圖書館館藏豐沛,是一座大聲音資料庫。(photo credit: 李芸霈)
不動聲色地迎來美麗
王萱儀說,目前兩廳院正處於捷運地下連通道施工的黑暗期,由於捷運連通道施工時需要深入地下,圖書館又位於地下一樓,理應是最被干擾的區域,但實際上卻幾乎聽不到。王萱儀形容,這正是表演藝術圖書館的「神奇之處」。
捷運連通道的工程提醒人們,某些事物正在發生,但卻未必會感受到明顯的干擾,表演藝術圖書館希望透過展覽傳達「不動聲色」的理念,三年後迎來國家兩廳院與中正紀念堂捷運站連通之後美麗的呈現。
王萱儀說,如果沒有特別停下觀賞,民眾只會覺得表演藝術現場似乎有些趣味正在發生,「與這次的展覽相比,這次的藝術性格更加內斂,但也更具強烈介入感,也正因如此,作品才能在圖書館這個特別的場域裡發揮獨特效果。」
接受章魚觸手的歡迎與邀請,來到這座「有聲音的」表演藝術圖書館吧!

打開心胸,看見一成不變的世界另一種風景。圖為台灣當代藝術家羅智信全新創作《KnockKnock#1: 黃瓜》中的〈章魚觸手〉。(photo credit: 李芸霈)
台灣當代藝術家羅智信全新創作
時間:自即日起到9月21日
地點: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免費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