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的聲音》盛大開展,結合藝術與考古的饗宴、發掘科技與文化的關聯
TEXT/Emily H.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自2024年啟動新型態平台「北美館網絡計劃 TFAM Net.Open」,聚焦科技與藝術共構的多元樣貌。打破藝術靜態呈現的慣例,將觸角延伸到科技場域及虛擬空間。
今年夏天,此計劃推出線下展覽《沉沒的聲音》與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持續以藝術的手法延伸至科技應用的層面。114年7月26日《沉沒的聲音》已經盛大開展,其中聚焦「消失與挖掘」的概念,結合MR技術,重構歷史與現代的連線。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開幕合影(photo credit:北美館)
結合藝術、考古與科技,多人連線的MR混合實境演出
在7月25日的媒體預覽場中,藝術家 許家維上台分享此次展覽的初心以及籌備過程,除了靜態表現以外,更令人驚艷的是MR的多人連線的混和實境演出,此次展覽結合水下考古、水下拍攝、水下聲學與混合實境,透過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的協作,挖掘與再譯澎湖周邊海域的沈船歷史。
計劃的起源,重現二戰歷史現場
許家維表示,在2019年時注意到和平島考古計劃,當代人如何用細微的線索拼湊出一個沒有人實際接觸過的時空,這是整體計劃的起源。作品以清代甲午戰爭時期作為軍事防衛巡洋船艦的「廣丙艦」,以及二戰時的運輸船「滿星丸」、「山藤丸」為研究靈感,結合水下拍攝及聲音採集技術,重構歷史現場。

水下的場景,結合水中攝影與水下考古(photo credit:許家維,《沉沒的聲音》影像截圖)
線上展《消失的反動》:打破語言與地理的邊界
實體展結束之後,緊接著登場的是114年9月19日開展的《消失的反動》,以數位介面為展出平台,反思「物質、記憶、幽靈、脆弱性」的問題意識。

《消失的反動》主視覺(photo credit:北美館)
此計劃為一連串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在展場中以第三人的視角觀看身在計劃裡的參與者,他們帶著設備穿梭在螢幕中,仿若置身大海悠遊,聲音與視覺的感受均有新穎的體會。

觀展者彷彿置身海底悠遊,一同觀看那段歷史(photo credit:DFUN)
展期|114年7月26日-114年9月28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