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重現,以再造發覺在地價值」ArchiBlur Lab龍泉生態月台
TEXT=Christine Kuo PHOTO=共感地景創作、DFUN
今日的古城臺南,最早由荷蘭人開始為自身需要發展貿易基地,此後二百餘年臺南一直是全臺首邑,乘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情感,發展至現在。ArchiBlur Lab / 共感地景創作在麻豆一帶,開始了與政府的合作企劃「地景再造」,把曾經繁榮的臺南糖業文化,與這塊土地曾歷經過的種種滋養,透過修補與再造,以永續的概念與建構方法,使這些價值重新被發掘。
建案的主要地景「龍泉站」是臺南糖業鐵道網絡隆田線的其中一站,也是麻豆區中最靠近曾文溪的的車站,在八、九〇年代糖業沒落後,龍泉站也在1980年停駛,站體舊址就隱沒於荒野中,成為四方居民的果園與菜園。
地景再造不只是重現,而是發掘那些既有的核心價值,讓人看見原本看不見的。
龍泉生態月台
地景再造的第一步,便是從荒野中將鐵道挖掘出來,光是挖掉的土就有好幾卡車。在糖業興盛的時期,當地連公車都還沒有,運送蔗糖的鐵路就像之於心臟的動脈,運送著各地的貨物及人力,在以前它是當地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幹線,現代更是串起了古今地景與歷史的關鍵鑰匙。目前計畫中被挖掘出的鐵軌長度約200多公尺,設計團隊將鐵道旁的路面重新整修,用水泥石條以鐵道枕木的概念,鋪成引導式路面,使人車都能通過。而真正的月台舊址其實相當狹小,只有60公分寬,從被挖掘的土壤側面便能看出簡樸的只有一個水泥平面,加上旁邊歪斜的指示牌,隱隱約約能找出舊址的痕跡。
葉月台
旁邊的「葉月台」是計畫中主要新增的建築,符應當地居民栽種的成群果樹,與向下挖掘鐵軌而形成的低矮環境,結構從地平面緩緩爬升,在被特意保留的果樹中,構成了一個投影類似葉子外型的乘涼空間;考慮到麻豆充足日光,為了不讓屋體表面過度聚熱而破壞周圍環境,設計團隊特地選用銅材質,希望氧化後的銅,因其表面產生銅綠而解決金屬過度聚熱與反射陽光的問題。這些對生態環境的所有評估與調查,都是出自團隊對建築與自然的連結的關注,它們自然地反應在設計的每個細節。
再造並非復刻,以修補的技術接起文化斷層
有別於推測龍泉月台舊址長什麼樣子,再把它複製出來,設計團隊選擇只挖掘出30公分以展示的方式呈現舊址。對喜歡與人溝通、對談的計畫主持人陳宣誠設計師來說「龍泉生態月台不是回到某個能動時空的『復刻』,而是如何運用『修補』的技藝,來開啟人與自然之間的重新對話」依尋著這樣的理念,整個計畫也衍伸出了各種與在地文化結合的裝置藝術與規劃,除了以鐵軌和月台為主的主要幹道,旁邊農戶間的小巷子、圍起的柵欄還有路口的空地,處處可見不同藝術家的各種藝術品,鄉間小巷的裝置藝術,就像帶領人們穿梭於藝術和歷史、從前和現在的指示牌,只是指出的不是條條分歧的道路,而是一個前往人文與生態共處的美好世界⋯⋯

藝術家江枚芳的創作在園區各處展示並與各個環境互相呼應

配合既有地形搭建的簡式階梯,引導遊客動線觀賞各個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