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欣宜|軟裝魔力領航創造幸福生活

走進繽紛設計,難以言喻的放鬆感受襲來,可能是柔和裝潢、溫暖燈光,也可能是裝飾的輕盈音律、淡雅香氛,這些存在於生活背景裡的微小細節,是所有感官都被照顧到的體驗,讓心中紛亂聲音被溫柔撫平,這就是Idan的空間能夠收服許多大大小小人物們的魅力所在,那樣輕柔、那樣浪漫。她在人生道路上一步步推砌成自己的美學城堡,來自童年就接受藝術薰陶,在圖書館閱讀書本與電影、藝廊畫作,美術館展出之作品等等,對她啟發很深,加上那些空間創造的建築光影與畫作之間的呼應,讓她有特別的感受力,使她在過程中萌芽追求美麗事物的熱情。

翻閱香港空間故事書

生於斯,長於斯,不論是象徵香港經濟實力的氣派商廈、奢華酒店,還是老街小巷的懷舊茶室、老牌書店,都是我們生活、工作的空間。當空間沒有了人,一景一物就沒有生命。為讓大眾更了解本地空間設計的隽永美學,並進一步透視室內空間與香港社會、民生、經濟、藝術、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動與源流,香港室內設計協會特意於「香港室內設計周 2021」策劃本港首個「我最喜愛的香港室內空間」選舉,並由即日起至 7 月 4 日期間邀請所有香港市民提名盛載港人成長回憶和情感的心水本地室內空間,不限類別,由家居、商業空間、以至餐廳或店面等皆可。

【專訪】海歸藝術家曾采翎開展 細膩刻劃臺人文化

童年潛心探索內在,覺察自己的才華天賦,海外持續進修藝術精華,旅居美國近期海歸臺灣的曾采翎藝術家,於今年發表他創作的《土地公不保佑》主題作品系列,也將舉辦在臺灣的第一場正式個展,此系列可以看見采翎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巧手刻畫出滿載臺灣情感與濃烈色彩互相輝映的作品,作品以臺灣人最常見的在地習俗—拜土地公的特點,發想衍伸出關於臺灣文化政治以及個人生活的觀察與反諷。近期臺灣COVID-19疫情升溫,藝文空間因應政府三級警戒皆暫停營業。原定於5月25日開幕於濕地的實體展覽,改成與濕地共同主辦的線上展廳,將同步在Artogo以及濕地官網上呈現。

【一號人物】袁世賢|人生不設限的空間藝術家

在大安區巷弄裡,藏著一位操刀過許多知名商業空間的厲害人物,不只設計創意突破框架、更同時能夠讓每個品牌保留獨特性,為臺灣飯店業、餐廳業帶來一股全新活力。這位設計總監,有著許多國內外經歷,累積起深厚且充滿想像力的本心與內涵,每個空間經過他的設計就像被施展了魔法,就像魔術師總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意境,而平時的他其實處事低調,專心致志於作品、工作上面,即使已經獲得無數獎項,達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就,仍然保持初衷不斷前進,他是-袁世賢,創立呈境設計,經營理念就如同他對作品的熱情:「設計沒有停止的時候,設計必須不斷的開始,在不斷的開始中找尋各種可能性。」面對任何機會,他認為只有說了YES!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才能打造出能夠體貼大家的美好空間。

我們已做好萬全準備 9月期待再與你相見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Maison&Objet(M&O)已於日前宣布秋季展會將會如期舉行! 9月9日(星期四)至9月13日(星期一)在巴黎北維勒班特展覽中心(Nord Paris)舉行,巴黎設計週也將在同期間9月9日至18日舉行。

看見橫跨藝術與潮流的大橋!周杰倫X蘇富比「Contemporary Curated」首度登陸亞洲

身為席捲亞洲一代音樂界傳奇的周杰倫(JAY CHOU)與蘇富比破天荒跨界合作由Enviseam 促成,兩大文化領航者蘇富比拍賣行及K11 集團再度聯手,為「JAY CHOU X SOTHEBY’S」拍賣舉行預展,並同時標誌著蘇富比全球廣受好評的「Contemporary Curated」拍賣系列首度登陸亞洲,為大家開啟藝術界的大門,呈獻一場結合流行娛樂及藝術世界的非凡盛事。

為了告別誕生 為了無關落幕|朱志康、蘇郁珊專訪

曾獲各大媒體與CNN報導的「無關書店」,獨創前所未有閱讀體驗的場域,能夠找尋真實自我、傾聽靈魂細語和真切渴望。無關由獲獎無數-成都「方所書店」的知名建築設計師朱志康先生與他的妻子蘇郁珊攜手,在高雄駁二特區創立三年,將於今年六月正式熄燈。DFUN有幸此時專訪到這對夫妻,他們說起創立無關的初心,就是為了告別……

紅點設計大獎裡藏匿著臺日友好連結—「TG」台玻生活日常美學

「我認為喝水這件事,也許是玻璃杯與器皿最開始的功能,也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深澤直人 玻璃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形體,是賦予任何無定形態的,稱之為―玻璃態。玻璃可作為裝飾藝術品,也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花窗玻璃也是杯子。「TG」臺玻巧妙地將藝術與日常,兩個天差地遠的範疇融合在一起,化為純淨的藝文使者,持續將工藝與生活美學傳承下去。

Facebook 粉絲團

近期熱門

#永續設計,未來已來#

DFUN設計風尚誌,從設計到人文,從獨立到跨界。陪伴大家走過近18年的歲月,報導過許多領域的先鋒與大師,此次也希望能再一次的邀請大家,與我們攜手走過這最後一次的對話與聊聊「永續」的未來趨勢。

E-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