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續看見,金點設計】用電廢料找尋新生|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

TEXT−Jeff Huang
PHOTO−金點設計獎、台電文創、DFUN

永續作為當代越來越重要關鍵字,設計也須一再思考如何融入並達到環境友善,廢棄材料再利用將會是未來各類產品產製的趨勢。本期 DFUN「金點設計獎特別報導」將聚焦於三組臺灣的設計師、共五組入選的作品,它們各異其趣卻都彰顯了臺灣閃耀著不凡之光的設計力,也都追求著永續再利用的精神,其中包含了:利用過往都被丟棄的牛皮製成家具、為老舊列車翻新找到另一段生命、用在地特殊工藝技法製成的童趣邊桌、將日常風景收進家中的廢物利用、多年不斷材料試驗後的淤泥重生。期待讀者能透過這些作品背後的故事及創作歷程,能找到超越表面、遁入細節之中的發現及感動。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

 

台灣電力公司的各個部門現在都在執行對企業文化、電力歷史的梳理與呈現,在這當中我們能看到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台電文創。從創立的2018年至今,台電文創經歷了外人看來短短的四年,但對他們而言,這中間是辛苦且不停歇的材料試驗及產品開發。一路下來堅持改造發電廢料使其重獲新生,並在每個細節中都堅持為地球創造永續性,台電文創在今年度的金點設計獎以《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及《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兩件作品入選,每一個精巧的作品背後除了不停激盪的腦力,更飽含他們為了開發而努力奔走的汗水。

 

台電文創張小燕組長。

 

以永續為立基點,落實到產品的方方面面

位於台電的辦公大樓頂端,一個名為新事業開發室的辦公室中,「台電文創」正在裡面研究著下一個利用發電廢棄物作為材料所開發的商品。一開始起源於公部門的紀念品文化,台電的新事業開發室在致力創造新收益之餘,也想在文化創意方面為公司有所貢獻,台電文創這個品牌於焉誕生,透過不一樣的方法來重構人們對「紀念品」的印象。

「循環經濟、環保、永續再利用是台電文創很重要的一個核心價值,也是我們做每件事最重要的宗旨。」本次接受我們訪問的台電文創主理人張小燕組長這樣說道。他們導入台電很強調的循環經濟概念,利用電力退役的材料再製,由台電文創提供材料給設計師與臺灣的工廠,讓他們組成團隊做出商品,讓這些材料自己來說故事,創造出一般消費者輕鬆就能理解的產品。

 

台電文創《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

 

堅持永續的細節也不止落實在廢料做成商品的再利用上。舉例而言,台電文創截至目前去參加展覽都沒有產生一次性垃圾,無論文博會、金點設計展或其他展覽,也不會有一次性的輸出品,若非不得已一定要做掛報的話,展完也都會被送回台電辦公室再拿來利用。商品包裝亦不得馬乎,除了產品外包裝必須符合回收規範外,台電文創連運送的包材都決定要用回收的廢棄物,他們請工廠將剩餘月曆紙加工再製成的緩衝包材,也進一步地計劃未來要把月曆紙也作為手提袋,考量到的層面之廣令人歎為觀止。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

 

退役變電箱在重重考驗後華麗變身

《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及《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這兩個備受台電文創的粉絲們喜愛的作品個別登上金點設計獎的舞臺,但其實研發的過程耗時且耗力,是在磨練了不少台電文創、設計師與工廠三方的心血與精力下製成的,設計及研發的時長甚至能一路回溯到台電文創創立之初。

張小燕組長回憶道品牌成立第一年,她在材料倉庫看到了廢棄的退役變電箱,心想可以拿來做成鐵件作品。正好彼時台電的董事長向台電文創提議希望端出「讓股東們感受到台電心意的作品」,這讓他們感受到了令人躍躍欲試的挑戰性,遂結合了再利用廢棄變電箱的想法,做成了《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這是台電文創次除了挑戰大量生產外,也挑戰了跨部門協力合作的一個計畫,動員了台電北中南東及離島負責的相關單位,共三十幾個部門一起幫忙蒐集變電箱的門板。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徽章。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置物盤。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於台電新事業開發室。

 

由於股東的客層橫跨18至90歲,所以必須要做成任何人收到都能輕鬆使用的生活用品,就算欲丟棄也可以走回收流程,給設計師的一個艱難的任務跟想像。而進入了製作流程後才發現有許多的困難之處,比如變電箱門板凹凸不平無法切割,或是材料不夠需要再收集。邊角的餘料也讓他們開發出了「餘料計畫」,把坐隔熱墊切剩的小塊拿來做置物盤跟徽章。隔熱墊的「腳」也大有學問,為了方便回收,四個矽膠的腳都可以輕鬆拆下。

台電文創與設計夥伴 NakNak 為《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做了很多嘗試,除了製作上的困難也遭逢了疫情,不過公司內部及高階主管都相挺,遇到問題都會協力幫忙解決,所以作品發表時產生了許多內部共鳴。設計師在計畫中也不斷加諸一些可以讓它被記住點,讓台電內部曾經幫忙及參與的員工可以回顧過去三年來對作品的努力,變電箱來自於哪個縣市除了代表那個變電箱服役超過二十年的所在,也代表著那個縣市的同仁一起幫忙蒐集的努力。 

 

「挖泥巴」才做得出的設計

無論是變電箱或是人孔蓋,又或其他台電文創施展魔力的作品,皆是取材自日常生活中跟電力有關的風景。研發、設計及製作面則仰賴張小燕組長笑著說出的「搏感情」,因為對作品如此多的堅持,若沒遇到有共同理念的合作對象,很可能會被對方當作在找碴、故意在折磨他。

 

台電文創《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

台電文創《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

台電文創《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於台電新事業開發室。

 

與雙好設計合作的《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也是在知道對方理念相合的情況下才開始合作的。張小燕組長得知雙好的其中一人在日月潭附近長大,於是邀請對方一起前往「挖泥巴」。他們並不是唯一一組參與日月潭底泥材料試驗的設計師,只是這個材料的性質對於設計師及工廠而言是個難纏的對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經歷許多失敗後精煉的成果。「泥巴整整實驗了三、四年,也打敗了很多設計師跟工廠。」張小燕組長回憶道。一直願意跟他們合作實驗的窯廠也吃了不少苦頭,把底泥中的魚骨跟石頭挑掉後輕燒,燒完打碎後再過篩,結果雨天濕氣一重又全部黏在一起,讓人幾近崩潰。

最後終於試驗出了可使用的材料,和台華窯及雙好設計攜手獻上了這個顏色可愛粉橘、能乘載杯具的可愛人孔蓋。台電想讓大家認識到日月潭嚴重的淤積問題,清淤後的底泥有沒有辦法再利用,造成了有不少回饋,也獲得不少在地支持。至於通常一件作品不做第二次的台電文創,為什麼又再做了一次人孔蓋杯墊?因為他們認為在台電文創規劃的時程計畫中,日月潭底泥是很重要的節點,在材料試驗成功後反而不想設計成新的樣式,而是回歸第一個作品的初心。 

 

台電文創《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

 

「我們一定要用台電發的電來做出作品」

張小燕組長表達了入選今年金點設計獎的喜悅,他認為這對設計師和研發團隊是個很大的肯定,《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和《日月潭底泥人孔蓋杯墊》兩件作品也都有到法國 M&O 及日本展出,獲取了不少迴響。未來除了更多令人引頸期盼的不同跨域合作外,台電文創已經在實驗新的材料,張小燕組長向我們透露,公文紙和電錶玻璃這兩樣有趣的廢棄材料很可能出現在我們眼前。

「電力無所不在,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想用輕鬆的方式跟大家討論。不帶政策或政治,軟性的方式讓大家理解不會有負擔。」張小燕組長這麼總結台電文創一直以來的願景:「我們一定要用台電發的電、結合臺灣在地的材料,在臺灣做出作品!」 

 

台電文創《退役變電箱再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