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臺灣與設計永續的未來

EDIT/Timmy Lo

在現今全球氣候變遷和環境議題備受關注的時刻,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臺灣的環境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係。DFUN藉由此次永續專題邀請各領域的設計師,以設計的角度,來觀察及分享在臺灣在環境與經營永續的議題上,如何透過設計讓生活與環境更往永續性的方向前進。

植物的永續與共生

以「黑青」在世界上嶄露頭角的陳普藝術家,在今年國際蘭展的作品「共生站」中,陳普透過作品在戶外創造了一個可以養殖並展示植物的空間,而作品中佈置的植物,也是與在地溫室合作,展示期間結束就回到溫室繼續種植替代過去植物;展示盡量以零丟棄的方式,企圖透過新思維以及多元的商業模式連結植物在不同空間中循環的可能性。

「串流群落:溫室中的溫室」展覽現場,由吳其育、陳普拍攝提供。

當代的裝置作品強調的不再只是作品的視覺及符號意涵,更多的是需要考慮與環境的呼應以及永續的可能。陳普的作品從虛擬的圖像出發延伸至真正的植物種殖實驗,過程中他發現所繪製的圖像經過演算而成的有機形體如孔隙、曲面、網狀等結構能與植物生長所需的物理特性有一定的符合,因此陳普開始思考在大型裝置物件中實現植物種植的可能。

戶外裝置藝術照。圖片來源/陳普。

「共生站」的作品中的凹洞可以成為介質落定的空間,壁面粗糙的表面也可成為根系攀附的介面,再加上內外孔隙所創造的遮光,讓整件作品成為一個微型的生態系,並且有不同的光照面,就可以讓植物與作品產生共生的關係。當作品可以成為植物生長的介面,就會帶來其他生物共生的可能,也創造人與作品更多的互動,甚至可以在各種不同形狀、畸零的空間中達到種植的可能。

設計產品 設計永續

耀眼國際的周育潤,是臺灣知名產品設計師,曾是臺灣電子大廠聲寶以及知名電子公司—飛利浦Philips 的產品設計師,後期設立了KEV Design Studio個人設計工作室。曾獲得美國IDEA及日本good design等各項大獎,更榮獲享譽國際、極具指標性的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獎(IF Design Award)以及國際公認「工業設計界的奧斯卡」紅點產品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此次邀請周育潤來聊聊設計產品如何在永續發展中調整腳步且同時前進。

Bubble sofa產品照。圖片來源/周育潤。

周育潤認為,產品設計是面對商業市場不斷地推出吸引消費者的產品,而環保永續是鼓勵reduce, recycle, reuse,這兩個概念看起來像是背道而馳。但從現在到未來,使用環保材料與製程的確是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審慎地思考開發中的每個環節,創造出對消費者有意義與價值的產品,讓它們可以被使用的更長久,是在使用回收材料之外,設計師相當重要的責任。

與藝術家們的對話。圖片來源/周育潤。

永續的概念除了材料的重複使用之外,也是生活福祉追求與文化傳承延續上的一種態度。曾在2021臺東設計師週,周育潤與布農族的阿布斯老師、阿美族的米麻岸都有合作。他表示在她們身上學習到尊重土地、與自然共生的精神,這是在商業消費為導向的都市生活中,常常會失去感受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倡議永續的議題之下,更應該從品牌、產品、與體驗的不同面向,讓消費者本身產生永續的意識,才能對這片土地產生影響。

建築與環境的永續挑戰

一位熱愛綠建築的建築師,張建鈞有著國際專案管理師(PMP)及微氣候環境分析的多重角色,張建鈞認為建築不只是冰冷的水泥與鋼筋的結合,更代表一種環境,與人共存的環境。在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張建鈞表示永續在內心的觀念是時時刻刻調整自己,在外在的觀念是時時刻刻尊重環境。

建築解說圖。圖片來源/張建鈞。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每年招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 台灣也響應COP21「巴黎氣候協定」中宣示2030達成中期減排碳目標。建築產業(鏈)皆會受到減碳要求達到碳中和,2050年達到淨零排碳。

建築解說圖。圖片來源/張建鈞。

建築涵蓋的面向相當廣,從設計以及施工量方向來達成建築的地毯減碳這個方向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從設計方面,在設計上要考量營造過程中減少損料的發生、模具化以及重複材料的實用性能,大大降低施工中廢棄物的產生。第二,在施工過程中要思考低碳功法,能夠工廠預鑄好到現場組裝,就盡可能避免現場澆置、以及環境造成的工程失敗等,也是主要降低排碳的關鍵之一。

空間中的循環永續

GD全球綠認證機構董事長饒允武與我們分享,綠裝修不只是未來趨勢,更是現在進行式。食品有GMP、CAS標章為食品安全把關,中古車有 SAVE、SUM認證聯盟確保消費權益,然而室內裝修動輒新台幣數十萬元到上千萬元,卻沒有一套完善的認證機制,以致於裝修糾紛及材料逸散出之毒物超標等問題層出不窮,這目前已是極其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人心中產生疑問,認為全世界各地已經有很多完整的綠建築認證系統(例如美國LEED、臺灣的EEWH綠建築…) ,而針對建材相關認證標章也不少,比方綠建材標章等等,那為什麼民眾還需要GD綠裝修認證?

全球綠認證機構課程合照。圖片來源/饒允武。

仔細研究才發現綠建築認證主要在強調「地球永續」 的範疇,而談論人本健康這一塊僅有極少部分,換句話說買有綠建築認證的房子不代表『家』是健康的環境,而綠建材認證則比較著重在單一材料,其中健康綠建材的材料其實是屬「低逸散、低毒性」,很多人誤以為是零毒性!這是很大的誤會,若沒有事先規劃好材料的使用量及使用空間部位,很有可能全室雖然都使用綠建材,但是完工後室內空氣品質還是毒性超標!

審查過程照。圖片來源/饒允武。

人一生中約有90%的時間待在室內,若室內空氣品質不良或有毒害,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因此更加深饒允武推動「GD綠裝修認證」(Green Design)的使命感;「Green有兩層涵義:一是健康,二是永續,除了重視人的健康,也要符合環境永續,因此『人本健康,地球永續』就 成為推動綠裝修認證最重要的指標。」

打造永續的自然景觀

曾執行過台中科學園區、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東勢自行車道等知名公共工程的景觀設計的尤俊雄老師,來與我們談談景觀與永續之間的共依共存。尤俊雄認為,植栽設計時常受到雜草、修剪、病蟲害與落葉四件事情所困擾,植物是活的其生老病死順應自然機制而永續存在,數千萬年後依然是讓人感動的自然景觀,從大自然角度這是永續循環的一部分,困擾因人而存在,如何順應這個機制在人為環境中找相處之道,是未來景觀設計很重要的永續課題。

景觀設計作品照。圖片來源/尤俊雄。

尋找原生植物運用於景觀設計是目前的新趨勢,台灣原生種植物約4,500種,原生植物常被民眾認為是雜草、雜木,而如何運用這些植物成為生活環境的一部分並讓居民可以接受也是設計者的課題。植物生長最重要的就是棲息的自然條件,在原棲息地原生植物就可以靠天存活至今,並與其它植物們共同創造適合的環境,在樹還沒長大時有喜歡陽光的植物生存,大樹長成後則有另一批耐陰性強的新客進入,林緣處是生機盎然多樣性高的地方,就是自然永續的循環機制。

景觀設計作品照。圖片來源/尤俊雄。

永續時尚的恆遠挑戰

身處時尚產業十餘年的時裝設計師黃秀瑾,在自創品牌Jin Garden時,就將『環境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係』納入品牌核心價值中,品牌70%原物料皆以環保素材來製作,比如寶特瓶回收物再造纖維,海洋回收製成的布料。品牌也擅長以臺灣與自然元素為設計主題,例如臺灣黑熊、石虎、海洋等,躍上布花成為主角。未來想更深入臺灣與臺灣人生活的環境,解構人與環境、服裝與空間,以趣味的方式呈現愛護環境的理念。

黃秀瑾時裝作品圖。圖片來源/黃秀瑾。

黃秀瑾認為,時尚不應犧牲環境,美麗不能以地球的健康作為代價;而她也相信這已經是許多品牌與設計師深植心中的重要課題,對於臺灣永續時尚的未來樣貌,時裝界的永續物料革命也正開始,黃秀瑾表示在一開始的創作設計過程中,就必須把環境與永續納入創意設計考量,並一開始就提供高品質更友善環境的服裝產品。對於消費者而言,同樣也願意用更符合環境價值價格消費,在穿的時髦的過程中而不造成過多的資源浪費,更是需要大家一同落實與堅持。

黃秀瑾時裝作品圖。圖片來源/黃秀瑾。

近幾年,從平價品牌到一線精品,紛紛開始省思品牌對於環保的貢獻,有的從生產面著手,去減少製作時產生的廢棄物、有的則是投資經費研究環保項目,運用再生資源生產新的物件、也有品牌回歸傳統,將包裝減量進而達到環保的效益。在站穩時尚腳步的同時,也留意到了環境保護,也是對永續與時尚之間一個良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