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食力

改善「飼料效率」就能讓地球降溫,環保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

TEXT / Queenie W.

全球畜牧業的溫室氣體占人為碳排放的12%,其中62%來自牧牛,讓越來越多人選擇吃素或推出素食牛肉,藉此希望可以達到減碳目的,畜牧業主要的直接排放來源是牛隻打嗝及排泄物發酵,占總排放60%。聯合國糧農組織強調,農業食品系統在氣候變遷下具有永續解決方案的關鍵潛力。為減緩肉類生產的排放,農畜產業應提高供應鏈生產力、優化動物飼料並改善牲畜健康,讓動物的腸胃道改善健康,從源頭上改善畜牧動物的飼養管理,才能根本性地減少排放來源。

 Photo by 食力

Photo by 食力

當然,減少肉類消費是可想而知的做法之一,對於營養攝取無虞的富裕國家這也是建議的減碳飲食方向,以控制畜牧動物數量的增長。然而,影響更大的還另有其處。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8年的統計數據中已揭示,動物養殖過程中的甲烷排放以反芻與腸內發酵(44%)和飼料生產(41%)占兩大宗排放來源,因此,除了節流外,從源頭上改善畜牧動物的飼養管理,才能根本性地減少排放來源。

 Photo by 食力

Photo by 食力

台灣早期的農畜產業以集約模式為主,但過度依賴抗生素會導致疾病傳播風險增加及抗藥性問題。歐盟已於2006年全面禁止非治療用途的抗生素添加,而台灣也逐步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並計畫於2027年實行「翦抗飼養」。漸進式朝向無抗飼養模式將減少對抗生素的依賴,並以益生菌、中藥草等替代品改善動物腸道菌相和營養吸收率,終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世界氣象組織(WMO)2024年的報告顯示,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而且上升趨勢仍看不見盡頭。報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二氧化碳濃度達百萬分之420ppm,該數值是工業化前(1750年前)水準的151%,年度成長2.3 ppm標誌著已連續第12年增幅超過了2ppm,而地球上一次經歷相似濃度的二氧化碳已是在30~500萬年前。在此趨勢之下,全球各地都將持續經歷極端氣候的衝擊,如何找到有效的減碳作法是全球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Photo by 食力

Photo by 食力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農業和糧食生產占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分之1,糧食生產如何能實現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在氣候危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023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中,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農業食品系統解決方案就是氣候解決方案」,表示若要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便須加強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