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元想像】伊日蘊藝 自然而然|黃禹銘

PHOTO= YIRI ARTS 伊日藝術計劃

步入位於內湖的伊日藝術計劃,遊走其間,彷彿空間與藝品正窸窣著、鋪展一條漫漫阿拉丁長毯,欲面向觀者娓娓訴說他們之間的故事篇章。以「伊日生活」深耕臺灣的總經理黃禹銘,旗下管理不少品牌如伊日藝術計劃、伊聖詩芳療生活館、一日茶道、伊日美學講堂等,他將對植物、藝術、生活的熱愛,化成所有環繞著生活美學實踐與傳遞的平台。對他來說,藝術的存在如同呼吸自然而然,隨著時間推移、心態與環境的變化,順應感受,貫徹在他所有空間的規劃,注重空間原本的調性與脈絡,設計時便特別保留歷史痕跡再以藝術品點綴,透過藝術品與空間的呼應再賦予嶄新涵義,讓藝術品與空間自然地對話,將話語權交回主角,藝廊本為載體……

 

「藝廊空間中的作品規劃與安排,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達。」

 

黃禹銘

伊日藝術計劃總監/伊日生活總經理,以「綠色、美學、生活」為理念核心,旗下包含伊日後樂園、伊聖詩芳療生活館、伊日好物、伊日美學講堂等品牌。

 

起點順從內心之感

規劃空間的起點,先考慮美化空間、藏起老舊的角落、擺設有設計品味的家飾,這些,不是黃禹銘的第一順位。他回想一次印象深刻的規劃空間經驗在《日光大道健康廚坊》,這間店做綠色飲食的路線,當時進入空間,出發點希望空間能跟飲食互相呼應,讓眼前所見都傳遞著自然美學,符合從飲食到空間注重健康自然的核心精神。

日光大道可見到的大量木棧板設計,當初並非規劃時便刻意為之,原來是在因緣際會下,黃禹銘發現有大量的木棧板即將報廢,他覺得很可惜、很浪費,毅然決然將六百片木棧板帶進空間,欲再次循環利用,也符合日光大道的綠色精神,當時他合作多年的設計師王揚恩也不知情,直到棧板都進到空間,他們才討論擺設跟運用,後來也發現木棧板的好處,既方便組合也具有彈性功能,擺在牆上可以輕巧地成為各種尺寸藝術作品、畫作的容身之處,輕易的掛取;堆疊多片可以成為桌子與邊櫃;與植物的擺設也非常呼應且絕配,且木棧板一旦要回收,相對冰冷的金屬媒材,回收效益更符合日光大道的綠意靈魂,他說道,這也仰賴他與王揚恩的多年合作默契,他分享自己對空間的想像,會希望保有並順應空間原來調性,不喜歡太多的設計痕跡,也喜歡不帶前提去體驗空間帶來的感受,因此所有空間的起點會順從自己的內心感受與空間核心調性,才與設計師討論各種不同碰撞、不同的可能性,王揚恩認同他的規律,設計時也偏好運用自然元素,並注重空間的彈性與功能,一直以來也因此培養出他們獨特合作模式。

《日光大道健康廚坊》店內空間

 

不帶前提碰撞交流

黃禹銘的順應空間精神,恰巧落地在每一個空間設計當中,讓空間具有自己的靈魂,因為看不見太多設計痕跡,便也不會太搶主角的鋒頭,他說:「最好的設計是看不見的。」,跟王揚恩有個溝通默契,不會先帶著對空間的想像或是必須具備的元素進入討論,習慣到了一個空間之後,互相交流當下空間適合留下什麼?反而不是為空間增加設計,而是考慮最大的彈性與功能性、能不能實現自由變化,在不停的想法碰撞後找出核心。他分享,藝術空間最注重彈性,彈性才能包容不同創作、藝術家作品的進入,《伊日藝術計劃》的三層樓中,有四個展覽空間,一樓及頂樓的展覽空間,都能夠包容大尺度性質的作品,一樓採用能夠彈性移動的展牆、頂樓採開放式沒有任何阻隔的天臺,這些看似沒有經過特別規劃,卻都是經過不停的討論交流出的彈性設計。

另外值得一提的,走入《伊日藝術計劃》首先映入眼簾的「奇珍異寶大廳」,他形容這裡是從「博物館」發想,擺設多是黃禹銘個人收藏,擺放位置也有巧思,像是藝術家鳥雕塑,讓牠們佇立在牆架的姿態更加栩栩如生,除此之外,這裡是最能看見藝廊脈絡的角落,牆上斑駁的痕跡,便是空間前身工廠所留下的,為此地添加了幾分韻味,對他來說,不刻意仿舊、保留原生姿態就彷彿看著空間演進的歷史,一如能夠喚起記憶與情感連結的作品,最能引起他收藏作品的欲望。回想當初在找尋合適空間時來到此地,看見有痕跡的空間,似是也連結了藝術本質:「創作的過程就像不斷演進的人生、一部作品的從無到有,都是將自我想法表達的堆疊痕跡。」

《伊日藝術計劃》大廳

《伊日藝術計劃》1F「奇珍藝寶大廳」呼應博物館的前身概念,以大廳後方的常設珍奇櫃,巧妙連結畫廊空間的演進脈絡。

 

打造呼應自身的藝術空間

黃禹銘讀戲劇系出身、做劇場、做導演,也可以在《伊日藝術計劃》空間窺見端倪。展覽除了一樓與頂樓之外,另外還有兩個展覽空間,一個是地下室,另一個是樓梯間,位於展覽與展覽間的過渡區域,也成為空間展覽的一部份,搭建劇場的經驗,成為這個空間的發想靈感,觀展時也有劇場感體驗。沿著階梯向上,空間迎面而來的是不同色系與作品、以及與腳下踏著木頭板的腳步聲,彷彿正醞釀一部戲的開場演出,每個轉角都有不同驚喜,例如可以看到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Yuichi Hirako 的小樹人作品佇立在樓梯扶手,像是在跟前來的人們打招呼,平子雄一的作品多在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恰恰呼應了黃禹銘自身與空間自然而為的核心;藝想天開樓梯間每個轉角的顏色與藝術品搭配,可以窺見他對藝術的喜愛與偏好,值得讓觀者一再品嘗箇中奧妙。再往上走到頂樓空間,視野豁然開闊,他分享選址時,這個頂樓擄獲了他的心,四周沒有太多高樓,讓藝廊有種都市中的遺世獨立感,百坪的大平台除了可以容納20 台車的功能之外,最重要是方便各種尺度作品進入,也是在許多藝廊中少見的戶外展區,可以有充足的白天到夜晚的光線變化,為適合作品添上自然色彩。

《伊日藝術計劃》藝想天開樓梯間

《伊日藝術計劃》ROOFTOP 白天美景。

《伊日藝術計劃》ROOFTOP 傍晚美景。

 

空間是讓藝術主演的舞臺

藝廊是藝術家展示作品的一個平台,是藝術家向大眾傳達想法的媒介,觀眾進入空間,欣賞藝術品的順序與動線本身,就能夠影響觀者所接收的訊息與靈感,怎麼安排藝術品,讓藝術品能夠得到最佳觀賞體驗,便仰賴藝廊主與創作者的溝通橋樑與合作默契,這次談到藝術作品與藝廊之間的融合與平衡,黃禹銘分享:「藝廊空間中作品的規劃與安排,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達。」,他們身為藝術空間,大部分採用「白」為背景,是因為白色是中性色,可以使空間調性保持中性,能包容各種藝術作品的呈現,讓藝術品主演它們的戲,不過,適時的配合作品轉換舞臺背景,有時也是必要的,除了他的樓梯展覽空間便是採以綠色為主調,讓作品呈現多了內斂與沉穩的氣涵;也曾經規劃一檔展覽,讓空間同時存在「白盒子」、「灰盒子」的藝術舞臺,他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個空間各來自不同藝術家作品的雙展覽,作品產生了驚喜的互相呼應、共鳴與對話;灰盒子的藝術空間,反而能使藝術家的作品顯其神秘魔幻的感受。黃禹銘說到,即使在藝廊空間沒有看見太多設計的痕跡,許多空間也大多都採用白色基調,但看似平凡之中,他認為每一間藝廊都應該保留一些獨特、專屬的巧思,可以與藝術品碰撞出有趣的交流。

《伊日藝術計劃》1F 白色空間。展出:試鏡表格|時永駿個展

《伊日藝術計劃》B1 灰色空間。展出:銀灰塵|陳為榛個展

 

反求快時代中的慢與穩

現在是潮流迭起、瞬息萬變的「快時代」,藝術也發展出各式各樣數位形式,伊日藝術計劃近期也醞釀著新的藝術空間《伊日後樂園》,這個空間他也與王揚恩設計師經過多次的反覆討論,主要訴求讓潮流與經典能夠互相對話,也期許能夠減少人們與藝術的距離,整體設計風格也許是經典中帶著潮流,並因應新時代人們觀賞習慣的變遷,也可能置入大尺吋的液晶螢幕,結合一些現代虛實整合的手法。在快時代下,他認為追求「慢與穩」反而是一種珍貴的價值,曾說:「在這非常快速的世界,還願意一筆一畫的人最吸引我。」,很多形式跟做法很容易被複製,但人的特質是最獨一無二的,在這個新空間中,將會更注重藝術品與空間、生活的對話,希望可以讓更多新生代的年輕人接觸藝術,從藝術作品上獲得啟發靈感,試著在這樣快時代的潮流中,傳遞藝術創作中「慢與穩」的精隨。

《伊日藝術計劃》外景

 

與藝術共存生活 蘊藝如此自然

黃禹銘在國外吸收多年的品味與能量,也曾一度追求設計與品牌迷思,而現在他分享空間使用的家飾軟裝已不再一昧追求品牌,更注重事物本身的涵意與功能,更支持著文化的傳遞。尤其因為疫情待在臺灣,透過藝術、生活、植物等等,看見源源不絕的能量生根、看見更多臺灣這個島嶼的故事文化、看見許多透過藝術表達的思考與創作,都讓人深受啟發。

黃禹銘熱愛植物與藝術,在他的住家空間到各家品牌的空間中都可以看見,他分享植物與藝術本身的共同點,都有一種最原始自然的力量、自我表述的姿態、都能為人們帶來療癒的感受,給人自然而然、如沐彼此的感覺,那種作品與自身的交流與記憶,會對生活產生幸福感,置入到空間當中與之共生共存,能讓每天不同的心情,依照不同的光線與氛圍,看見自己不同的情緒變化,你會發覺生活就是如此,每一刻為生活所用心的一切,都像是正在譜下屬於自己人生的藝術,他動容地說著:「有藝術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如《伊日藝術計劃》空間中,所有無為而治的自然存在感,讓藝術作品在空間中自然地具有生氣,彷彿生生不息的能量與對話,黃禹銘就像藝術界的劇場導演,為每一場展覽規劃出最合適的空間舞臺,讓藝術品上演一場場戲劇故事。

《伊日後樂園 BACK_Y 》

 

伊日藝術計劃 近期新訊

▌虹の彼方 Over the Rainbow|藝術家聯展 Group Exhibition
協同策展 Co-Curator:林裕軒 Lin Yu Hsuan
參展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福井篤 Atsushi Fukui、福永大介 Daisuke Fukunaga、何彥諺 Ho Yen-Yen、許庭甄 Hsu Ting-Jane、林盈潔 Lin Ying-Chieh、名知聡子 Satoko Nachí、大野智史 Satoshi Ohno、佐藤翠 Midori Sato、湯雅雯 Tang Ya-Wen、蔡宗勳 Tsai Taung-Hsun、王煜松 Wang Yu-Song、魏柏任 Wei Po-Jen
展期:2022.04.09–04.30
地點:伊日藝術計劃 1F
▌近期落成新展覽空間:伊日後樂園 BACK_Y
以當代藝術為主軸的藝廊。Back_Y取自於後花園(Back Yard),其中多樣化的有機體互相串連並隨著時間變化,散發出瞬息萬變的能量感染周遭環境。此刻,什麼樣的藝術正在發生,人們正在想些什麼,而想像又如何進入此場域。BACK-Y 是一條路徑,暗示著時刻有新事物發生的樂園。
象徵一個對未來展場的想像:後樂園中的「後」(Post)並非單純地理意義,而是延伸白盒子的傳統概念,提出不同於以往的藝術開端。藉由對舊時代的質疑與批判,抽離白盒子的隔絕感,跳脫既有的畫廊定義。展覽不僅是單向的實體展示,更結合了線上與數位的收藏機制,指向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展場空間中創造出更具時代意義的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