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精選──必看的10家文創工坊

TEXT=Chenchen Wang|PHOTO=林家卿Ching Studio

臺東縣政府多年來致力推廣在地工藝與文化,連年帶領臺東在地品牌出國參展,並且屢屢獲得廣大迴響。儘管2020年受新冠疫情之衝擊,縣府仍不遺餘力地持續讓國際看見臺東之美,從原先的實體線下展首度轉戰線上展覽,包括國際指標性的Maison&Objet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簡稱M&O)所創立的線上商業平臺MAISON&OBJET AND MORE(簡稱MOM),以及亞洲領先設計購物網站Pinkoi 的線上展會,跨越地域限制讓臺東的在地素材與多元民族的傳統技藝登上國際舞台。

臺灣東部的震撼地景與美妙風情,讓許多外國旅客留下深刻印象,多元民族獨有的濃厚文化氛圍,更讓東部因此充滿熱情、活力與人情味。而經多年歷史傳承的手工技藝,也是花東縱谷地區的一大特色,各部落的編織創作、圖騰印花、串珠飾品等,不僅是極有意義的紀念品,更是宣揚臺灣之美的力量展現。此次參展的十個品牌,不約而同都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堅持使用在地天然素材創作,期許在傳達設計語彙之餘,也能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阿美族:擁抱天然素材,還給地球乾淨環境

於1998年成立的「棉麻屋手工織品工作室MainMaWu」由一捆棉線和一雙手開創出原住民最根本的生活態度,創辦人龍惠媚從小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中長大,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是她信手拈來的創作靈感來源。她獨家研發出「一體成型鉤織技法」,讓每一個包袋都摸起來平整而柔軟,在融合阿美族傳統技法的同時,堅持採用天然素材,延續對部落的情感。

亞麻手工大提袋。以天然的亞麻纖維製作,並使用獨創的一針到底技法,天然材質與極簡工法為地球環境帶來零汙染。

「青蛙手作工作坊Dagula workshop」喜歡自然手作的一切事物,以編織教學和設計編織商品為品牌主軸,無論是大型編織裝置藝術或獨立創作的設計商品,都以天然素材打造而成,舉凡木材、果實、亞麻線、天然棉線、臺灣黃麻、海蝕貝殼、白化珊瑚等,各式在地元素經過其重新詮釋後,都化成了實用與美感兼具的創意作品,把大自然的氣息延續到日常生活。

魚兒包/餘額包。作品以富山復魚區為初想,以亞麻線編織成魚的造型,可收納各種長形物件,如:餐具、文具、化妝工具等,是永續生活的實用小配件。

「一粒工作室」創辦人高美禎,最初因有感於原住民傳統工藝逐漸凋零,因此開始學習各樣手作工藝,而後發覺自己對天然纖維最感興趣,加上從小經常接觸月桃編織用品,因此決定專注投入月桃的創作。月桃的應用很廣,從飯盒、置物箱、搖籃到蓆墊,都可以由其葉鞘編織而成,全株植物都有香氣,是自古以來原住民愛用的編織素材,近年更是延伸到了手提袋、公事包、手機袋等。沒有做太多的彩繪或裝飾,樣式簡單自然,保有其原有樣貌,正是月桃編織品受人喜愛的原因。

大地包。利用傳統「一壓一」編織技法,提把、提繩均由月桃製作,承繼祖先的智慧。

同樣以月桃創作的還有「有限責任台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 – 石山部落Kakawasan」,由於沒有明顯路標和建築物,加上附近有空軍志航基地所以開發受限,石山部落幸運保有了自然純樸的景致與阿美族的傳統文化,部落媽媽們至今仍保留傳統手藝,如:以自然素材編織草帽、以傳統技法編手環、運用石山的稻草製作祈福御守等。而月桃有著香味特殊、顏色舒服,以及能在大自然中自然分解的特性,也為現代人提供永續發展的新選擇。

s’embrasser氛圍轉角燈。取自法語「互相擁抱」之意,描繪母子相擁的溫馨畫面,同時象徵擁抱所帶來的溫暖光芒。燈座以杉木製作,並於內外圍置入月桃編織的底座,藉由光源穿透編織交錯的月桃,投映出變化無窮的光影體驗。

有別多數阿美族品牌選擇以亞麻或月桃為主要材料,近期創立的「米麻岸工作室Mima’an」選擇用「檳榔鞘」玩出新花樣,如:實穿的拖鞋、藝術感畫作等。對阿美族來說,檳榔樹並非只是大家印象中「嚼檳榔」的文化來源,其樹幹、檳榔果、檳榔花和檳榔鞘,還能分別作為建築梁柱、菜餚或是器皿使用;光是一棵檳榔樹,便足以窺探阿美族人的日常,期望透過充滿環保意識的運用方式,重新譜寫出原住民文化的檳榔樹故事。

檳榔鞘拖鞋。採用天然檳榔鞘葉做為拖鞋底面,其中所含檳榔鹼可吸濕抗菌,並有助除臭制汗,而且可以完全分解不傷害地球。

卑南族:手作質感,為現代生活加溫

說到卑南文化,一定會想到其豐富多樣又多變的特色圖騰。不論服裝或是刺繡,繽紛的色彩和圖案總是讓人過目不忘,充滿亮點。「花線工作室Hua Sian」即是一個卑南族色彩非常強烈的品牌,善於將各式特色元素轉化到拼布包款的設計上,讓高彩度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日常。

印花拼布水桶包。以獨家設計的印花布料所製成的水桶包,樣式以部分族群色系變化。

「瓦籟工作室Walay Studio」名稱取自卑南語「瓦籟」,也就是「線」的意思,擅長以各式線材結合大量在地素材,並加以變化創新,實現自然環保的品牌理念;每件作品的靈感皆來自大自然源源不絕的生命力,透過手作加溫,讓作品散發渾然天成的獨特氣質。

絢彩後背包。做木工時看似不起眼的小工具「水線」,結合了傳統羊角鉤網袋編織,束口使用手工編織藤環,讓後背包堅固不易變形、防水且色彩鮮豔奪目。

「皮揚手作工坊Piyoung」的創作素材則與其他品牌截然不同,選擇相對冷門的「皮革」作為材料重心,並以花葉轉拓印技法設計出原創性十足的皮革卡套。值得一提的是,其所使用的花葉皆為臺灣在地物種或是東部特定的行道樹,不僅與在地產生連結,也展現東部在地文化與內涵。

防疫口罩夾套。以皮革、亮五金和彈力繩製作,並且可客製化印上在地原住民圖案,成為疫情下的新時尚。

排灣族:傳世精神,展現原住民不凡能量

琉璃珠、青銅刀和古陶壺被稱為「排灣族三寶」,其中的琉璃珠更被貴族們視為高貴無上的珍貴傳家寶物,在傳統服飾或是頸飾上,都可見到一針一線細心繡上或是串起的繽紛組合,將排灣族獨有的裝飾藝術美學淋漓盡致地發揮。「卡塔文化工作室ata beads cultural craft studio」以排灣族古語中有「花紋珠子」之意的正式稱法「qkata」命名,當地的原住民婦女以保存傳統紋飾與技法為己任,透過不同工藝專長的結合,從每一顆「qkata」(卡塔)圖紋的故事出發,將排灣族的文化美學與手作精神注入現代生活。

傳世排灣 palivet / 複串項鍊。排灣族人非常珍視自古流傳的配飾,將以多條串接的項鍊稱為「palivet」,其圖紋和玻璃珠依著排灣族的社會結構排列而成,記錄著家族的傳說與歷史,也象徵權貴與地位。

「九鳥陶燒工作室Adisi Pottery」則是專注於陶藝創作與技術的保護,藝術家廖光亮利用在地素材與陶燒工藝展開了他的尋根旅程。陶土的高可塑性,為創作帶來更多可能性與獨特性,豐沛堅忍的原生創造力,燒煉出最具排灣底蘊的陶藝創作。廖光亮表示,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讓原住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

原味之鄉。以陶土手工拉製而成,施予天然木灰釉,並於杯上雕刻上菱形紋。菱形紋常見於排灣服飾或物品上,象徵排灣族守護靈百步蛇身上的花紋。

【臺東文創線上展會】

國外線上展MOM展覽日期:2020年9月4日至2020年9月18日

國內線上展Pinkoi.com展覽日期:2020年9月4日至2020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