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人物】麥羨雲|時尚世界的說書人

從小就有藝術天分的麥羨雲非常喜愛繪畫,但由於父親是從事電子產業,礙於家裡的反對而選擇了臺大物理系。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出社會後依照著自己的興趣,一步一步成為了頂尖的時尚攝影師。

「攝影真的是我這輩子的唯一了」麥羨雲誠懇地述說著,他的職念(職業理念)很純粹,有一種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的炙熱感,可以說是頑固也可以說是癡情。就算無法在光鮮亮麗的國際時裝週一展長才,麥羨雲也希望能夠在世界的一角幫助業界,這樣的他無論在哪一個位置皆能發光發熱。

 

麥羨雲工作照

 

「我在等待挑戰,等待那個熱情在我之上的人出現。」

 

理科的頭腦 藝術的靈魂

在兒少時期就有繪畫天分的麥羨雲(以下簡稱小麥),興趣就是畫畫,他的畫也深受同學的喜愛,他們都會拿自己的玩具跟小麥的畫做交換,因此他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天分為何,注定要往藝術這個領域發展。

本來高中畢業要去念藝專(藝術大學)因為家人反對,認為當藝術家會沒有出息,希望他可以念理科然後繼承家業。雖然依照父親的期望考上了臺大物理系,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下對藝術的執念。在後來認識麥嫂—黃世珍女士就讀實踐服裝設計學系,一開始小麥在追求麥嫂的時候每天都會畫一幅畫送給她,用說故事的方式吸引麥嫂注意。的確,成功抱得美人歸,也讓麥嫂看到他的藝術天分。麥嫂知道小麥很喜歡繪畫,因此介紹給她的老師—王建老師,學習麥克筆畫還有室內設計,使他對於藝術領域從未間斷。

 

夏姿 形象廣告攝影作品

 

有種緣份叫命中注定

有一天,麥嫂看到芙蓉坊徵美編,覺得很適合小麥就叫他去試試看,果不其然就上了,芙蓉坊老闆說:「很好奇擁有最高學歷的理科人士對創意有甚麼不同的想法」,就這樣他默默地踏上了時尚攝影之路。

芙蓉坊在當時是一本時尚雜誌,常常需要去到巴黎、米蘭拍攝時裝週作品。機緣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當時的攝影師都不太會法語,語言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罩門。剛好法屬馬達加斯加的麥羨雲法文對他而言並不是問題,加上他的父親也很喜歡拍照,從小耳濡目染,因此對於攝影並不是一竅不通。計畫永遠感不上變化,就這樣他被派往巴黎、米蘭拍攝時裝週,並不是因為有一手厲害的攝影技巧,而是因為一口流利的法文。

 

陳龍欽針織系列

 

在底片年代裡 以完美主義挑戰藝術定義

早期是用底片相機,比起現在相對辛苦,「我早期拍秀時進步很慢,因為要底片出來才能看到成果,需要很用心才能進步,以前按下一個快門成本100多元,十張就一千元了」。因此小麥對自己要求很高,最好拍到張張都能用,每次拍完回來都會檢查底片然後做筆記,對應筆記和照片出來的效果如何然後去修正。這些要求全來自於完美主義,在任何的領域他都希望能做到最好,很多人可以做到完美,但要持續下去更是難上加難了。

小麥解釋其實有很多畫家是會排斥攝影的人,他們認為拍照是速成的,繪畫才是真藝術。一幅畫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熬出來的作品,但當他接觸到攝影時發現並不是如此,原來拍攝前是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像是如何營造光影,求一個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這也是一種藝術。

 

Bear Two 形象廣告攝影作品

 

使命重於生命的男人

認真負責做每一件事的麥羨雲徹底詮釋了甚麼叫用生命在奮鬥。以前底片相機時期,常常進暗房洗照片,有一次投入到得A型肝炎,麥嫂形容他的臉已經蠟黃到不行,這已經不只一次為了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另一次也是因為工作關係而耽誤了黃金治療期,他在國外突然顏面神經麻痺,但他並沒有選擇在當地看醫生,堅持一定要回來,因為當時在台灣有一份很重要的秀要拍。回來之後小麥第一個去的地方不是醫院而是秀場,就這樣連續工作一個禮拜才有時間去看醫生,但那時只能靠電療和針灸治療了。在麥嫂的眼裡,他是一個非常拼命的人,任何事都會做到極致。小麥的世界裡不允許失誤,就連出國他的行李都比別人重,因為他要帶兩套器材,以防萬一中間有一個壞掉他可以馬上就換。每一季的時裝週就那麼一次,他要保證拍到照片可以提供雜誌使用。

 

不落品牌迷思,用作品驚豔世界

不論品牌大小,任何牌子都拍,因為可以從中看到年輕設計師意想不到的創意,得到其靈感與知識也是增進自己的一種方式。可能就是因為這樣小麥常常會拍到那種還沒有名之前的作品,像是土耳其英國設計師Rifat Özbek 1992春夏系列的大秀,這是該設計師首次轉往米蘭時裝週,在米蘭知名度不高,所以也只有他拍到這位設計師的作品。之後小麥的作品出來大家都很驚艷,紛紛跑去要照片,那時還是底片相機,只能給他們自己沖洗,這才讓各國攝影師見識到麥羨雲攝影技術上的厲害,因為所有底片張張能用。

 

Bear Two 2007秋冬目錄攝影作品

 

在某一刻 攝影已成永恆

攝影生涯還算順遂的麥羨雲,在一次秀上看到陳龍欽的作品,很是欣賞他的作品,但那時以針織為主體的設計並不被國內看好,因為台灣氣候不適合的關係。當時的他並未隨波逐流,反倒跟雜誌社要求拍陳龍欽的作品。那一系列的作品出刊後,小麥受到了廣告公司一位ART的賞識,也受到了一家唱片公司賞識,開啟了他商業攝影的大門,自此就決定成立自己的攝影公司。

數位化後許多媒體都選擇跟當地攝影師買,因為價格相對低,造成國外的案子愈來愈少,但好在麥嫂依然很支持,加上前外交部長的太太—何友蘭女士也希望麥羨雲能夠繼續代表台灣在國外攝影工會留一個名單,所以就算在國外已經沒有任何案子可以接,他依然堅守著為台灣留名的承諾,除了承諾外其實也隱含著他對攝影的愛與不捨。不過這並不是個長久之計,在長期沒有案子的狀況下還要繳工會會費,對於麥羨雲夫婦其實相當吃力,如過再繼續下去真的會彈盡糧絕,那時他攝影生涯第25年的時候就決定放下這包袱,作為一個階段的句點。

 

專業度堆疊出影響力 國際觀念導入台灣

從業餘到專業的路途上,小麥透過每一次的成就感,一點一滴的加深對攝影的愛,在這過程中他也不知不覺地成為時尚界有影響力的人物。「時裝周的意義不在於給觀眾觀看,而是在於媒體發布,由媒體的力量散佈到全世界去,因此最好的位置要留給攝影師」麥羨雲表示台灣一直誤會這點。早期台灣與國外的時裝週大不同,觀眾席是圍繞著舞台,而國外的觀眾席則是在舞台的兩側,如今台灣經過他的說服及證明也改成兩側為觀眾席,前方則是攝影區的模式,透過小麥的努力慢慢將國外的一些知識與潮流帶回台灣。

麥羨雲是頭一個數位化的個人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顏色也十分飽和生動,因此許多攝影師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如何設定調色等等。這件事傳到Canon相機,因為小麥使用的相機品牌為Canon,他們在官網公佈的失焦慮30%,後來看他的相機只有3%。自此之後Canon每次要出新的相機都會找小麥去測試,這些都讓他默默地成為舉足輕重的非凡人物。

 

貝爾尼斯 形象廣告攝影作品

 

不顧一切的炙熱 為影像注入深邃靈魂

小麥知道自己深深愛著攝影,它所帶來的快樂與最前線的國際新訊,皆是他無力抵抗的魅力。對於他而言攝影已成為一門藝術,藝術是有生命的,他認為一個好的商業攝影除了拍得漂亮也需要將故事帶入照片裡,作品自然會說話,價值也就不證自明,其實這就是麥羨雲的專業態度。2017年小麥辦了一場攝影展,當時他的朋友們給的回饋是「每一張照片都像是在說故事,很有生命力,讓人有想收藏的欲望」,他將意念灌注到照片裡,用攝影的方式當個說書人。

「我真的很愛這個工作,我想把國外最新的資訊帶回台灣,像是時尚、妝髮等」。紡織業在台灣已成為一個夕陽產業,因此幫台灣推服裝設計的使命感已經融入到他的工作裡,這全都歸根於小麥對於這個產業知識的熱情。「我在等待挑戰,等待那個熱情在我之上的人出現。」這就是麥羨雲依然守在時尚攝影界的原因。

 

麥羨雲

於1986年進入芙蓉坊雜誌擔任美術編輯。
為法屬馬達加斯加的僑胞,熟通法文的麥羨雲1987年在一次因緣際會下以攝影師身份前往米蘭巴黎拍攝時裝週至2012年。
1995-1996 ELLE 臺灣中文版─特約攝影。
1996-1998 VOGUE臺灣中文版─特約攝影。
2003 Cosmopolitan 柯夢波丹臺灣中文版─特約攝影。
2004 BAZAAR臺灣中文版─特約攝影。
2006-2014 臺北時裝週”臺北魅力”展顧問暨官方攝影。
2019-2021 臺北時裝週官方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