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地方,文化是必須的根本
今年的 9 月 18 日,6.8 級的地震讓池上成為全臺注目的焦點,各方的關心湧入池上,溫暖池上人的心。在這特殊的一年,前有疫情起伏,後有地震發生,雖然如此,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鄉親們的堅持下仍然準時舉行。鄉親們藉由池上的天地大美和金色豐收,向每位關心且愛護池上的朋友們致謝,除了謝謝大家在地震時捎來的關懷,也謝謝各界十餘年來對池上秋收的鼎力支持。
明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即將邁入 10 週年,多年來致力於池上藝文活動的台灣好基金會,今年也集結了 2015 至 2021 年間應他們之邀駐村的藝術家,策畫《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記錄這些不同世代、跨領域藝術家在池上所獲得的啟發。也很快地在接下來,明年度的 1 月,我們就可以在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看到台灣好基金會為原民歌手專屬打造的舞台《台灣好音樂—獵人聚演唱會》。
台灣好基金會持續帶著大眾領略池上之美。透過今年的這些活動,我們將在一年的尾聲,為大家梳理台灣好基金會多年來在池上活動的軌跡,以及他們為地方帶來怎麼樣的改變。
金色稻浪間的歌聲療癒你心
在池上農夫們祭天拜地,割下第一把金色稻穗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舞台搭建就此展開。今年由知名製作人陳鎮川製作,邀請有「國民歌王」美譽的周華健、嗓音甜美的周蕙以及曲風多元的原住民歌手 Matzka,攜手站上池上獨一無二的天然舞台。在演出前的兩個禮拜,500 公頃沒有一根電線桿的稻海,從翠綠逐漸轉為金黃,歌手們站上金色大地舞台,以美好的音樂,療癒我們一年來的不安與疏離。
由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台灣好基金會與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共同主辦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在地方上可是個大事件,不僅在活動籌備時就可以看見許多鄉親開始動了起來,報名參加志工的學生人數更是屢屢爆滿。也有人特地為此返鄉,因為池上現在對他們來說,提供了一份來自家鄉的光榮感。
在周華健、周蕙及 Matzka 輪番獻唱之間,除了撥動我們心弦的音樂外,擔任主持人的曾寶儀亦講出了她多年來對池上令人感動的感想:「池上秋收給在地的人帶來的驕傲是非常顯著的,孩子們都搶著拿志工報名表,因為他們認為能參與這場盛事是他們生命中值得驕傲的事。孩子們有時是想被看見,台灣好基金會和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一起辦的這個活動,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看見、很有用、而且被珍惜。」
其實在 2022 音樂會辦理的當下,玉里到池上的火車仍然在搶通中。這場震央在池上的強震,不僅震到嚇走了部分的旅客,也震出了花東居民的一片恐慌。作為池上秋收背後的重要人物,在地方上熱心好義、被大家暱稱為梁員外的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振賢大哥,也透露了他在秋收前走在農路上,突然感覺好像回到了二十年前,心中想著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突然又回到了不一樣的池上,很有感觸。
但到了音樂會即將開始的當下,大批歌迷好友們都湧入了池上,似乎又重現了以往的人流。所以台灣好基金會的柯文昌董事長也因此說道,雖然接連面臨疫情、地震、甚至颱風的壓力,池上秋收還是準時發聲,如同2013年雨中的〈稻禾〉演出,現場 2000 多位觀眾沒有任何人撤退,因為池上無論晴雨都能呈現出支持人心的美與力量,也是老天爺賜予池上的天然舞台。
到了 2023,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就將要進入第十週年,究竟這個「大年」會有什麼樣的安排,在這個當下誰也都還說不準,但大家都引頸期盼。不過雖說是秋收的十週年,台灣好基金會到池上可不止十年而已,他們早在第一次舉行秋收藝術節的幾年前就先落腳池上,之後幾年又修復農舍及老屋以邀請藝術家來此駐村。
寄情緩慢的步調,創造不同的靈感
台灣好基金會在 2009 年來到池上,一來就感受到池上人的純樸與他們文化的醇厚。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中,池上鄉親其實在社造的過程裡就有成立自己的繪畫班、讀書會、書法班等等,使得他們的生活文化極其豐沛。再加上這邊的天然美景、對土地保育的觀念,令人覺得在臺灣的鄉村中,能夠有這麼讓人感受到溫暖跟舒適的鄉村十分特別。
「我們在 2009 來到這裡,覺得這裡實在太美了、人也太棒了,所以就經常性地邀請我們自己人脈中朋友,包含媒體朋友、企業家、藝術家、文化人一起跟我們來到池上,介紹他們這個地方雖然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小鎮。」我們在今年舉辦的《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時特別採訪了台灣好基金會的李應平執行長,她對我們細數池上的迷人之處:「其實你只要認識了這裡的人,就會愛上這個地方。所以很多我們的好朋友,包含藝術家、文化人或是作家,就跟著我們一次一次的來到池上,只要經過我們的引導,以及在地池上朋友的介紹、認識後,都會覺得池上讓人意猶未盡,來了一次後還會想再來。」
而《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應該算是這種池上迷人風光被轉譯後的最佳體現了,它展出了自 2015 到 2021 年間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駐村池上的藝術家們的作品。池上藝術村與池上穀倉藝術館由台灣好基金會策劃,自 2015 年開始邀請藝術家來此駐村,並開始思考來此創作的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要如何跟池上當地及鄉親產生連結,池上穀倉藝術館及舉辦於其中的作品聯展便是結果。因此李應平執行長也提到,藝術的功能就在此,如果藝術家能有機會跟池上的孩子、鄉親們有更多的接觸,她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蔣勳、張蒼松、劉文瑄、范思琪、吳曉菁、馬克・尼爾森、牛俊強、葉仁焜、王新蓮、李屏宜、張宏彬、曾建穎、劉振祥、彭賢祥、劉永仁,這十五位不同世代、跨領域藝術家,都在池上駐村的期間受到了池上風光的薰陶,交出了不同凡響的作品,媒材橫跨油畫、水彩、水墨畫、版畫、複合媒材、攝影以及錄像等等不同型態。每個藝術家至少有一件展出作品是駐村期間在池上的創作,另外則是駐村前後創作的精神狀態與文化紀錄。令人由不得羨慕起他們,畢竟生活在現代、蝸居於城市、囿於繁忙急迫步調的我們,也想寄情於更緩慢的步調,享受環山之景,在池上的山水之間,讓靈感如湧泉般浮現。
建造能與在地連結的藝術所在
觀察了這麼多藝術家朋友們在池上的經驗,李應平執行長這麼說道:「很多藝術家回去後,就會發現他們其實在這裡都得到了一些感動、感觸,有一些就會化為他們的創作。」在這個許多人口中說著「文化無用論」、「藝術無用論」的時代,台灣好基金會更堅持著他們「以藝術品味土地」的在地工作方法:「我們認為藝術家是土地最好的代言人。因為透過他們的作品,對這個地方有不同角度的觀察,同時他也能從這片土地上得到創作的能量。」
另一方面,李應平執行長也覺得藝術家敘述城市的方法跟大眾不一樣,所以敘述池上的方法也會不一樣,對池上產生的情感也會奠基於獨特的建構上。台灣好基金會邀請藝術家來到池上,讓他們更長時間的停留,跟社區及池上這塊土地有連結、認識一些池上的朋友,對他們來說能在創作上跟土地的關係更為強烈,進而找到創作上的靈感。
台灣好基金會邀請藝術家來池上這麼多年,後來思考要在此成立一個藝術館,而這個藝術館的建築不能像是從其他地方直接「種」過來,而無法和當地產生共鳴。所以從藝術村到藝術館之間,也是經歷一些時間及討論才發展出來,並非一蹴可及的。
「鄉親們可能知道有藝術家在池上,但他們看不到藝術家的作品,也看不到池上這個地方對藝術家產生什麼變化,而藝術家眼中的池上又是怎麼樣。於是我們有開始思考既然有了藝術村,那是不是也要有個藝術館?」李應平表示,在內部討論時,與其找空地來新蓋一個建築,池上的藝術館更應該跟在地要有所連結。「在池上這個地方,所有東西都應該跟池上的生活、景觀有所連結。只有這樣這個美術館才不會看起來遺世獨立,只為了觀光客來有個地方能去。」
《寄情與召喚-池上藝術村駐村藝術家聯展》的策展人劉永仁就是出身於池上,看到故鄉成立藝術館心中覺得特別激動。他認為藝術家離開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空間,排除人事的羈絆更能激發創作能量。藝術家得以用自己的敏銳感、用自己的眼光,以及內心的想望投入展現自身的作品。這也是台灣好基金會一直所期望的,除了透過藝術家駐村來發掘不同視角所注視的池上,藝術館跟池上鄉親的生活美學連結也能為池上創造獨特的人文地景地標。
在這些不同的活動及文化建設中間,除了台灣好基金會外,也都能看見現為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梁振賢大哥的身影,多年前他致力於推動池上米認證標章,現在則是專注於幫忙池上的藝文活動(近來蕭菊貞導演也為其拍了紀錄片《稻浪上的夢想家》)。最後池上穀倉藝術館就是在梁振賢大哥所捐贈的舊米倉改造成立,這裡確實成為了一個能與在地緊密連結的所在。今年底在藝術館隔壁也落成了另一座屬於池上的藝文空間:「池上米倉生活館」,這亦是梁振賢大哥所捐贈的閒置舊米倉所改建,裡面的地板及音響都特別設計能讓舞者在其中練舞。
借用原民獵人精神的音樂盛典
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舉行的同時,媒體朋友們都很好奇的問今年池上秋收的總召——曾任池上國中校護的陳秋菊,以及梁振賢大哥:明年秋收十週年究竟會安排什麼精彩的演出?但他們聽了問題都只露出了淺淺微笑,曖昧地回答說要等一切都確認了才能告訴大家,令人聽了更加期待明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距離下一個秋天尚早,池上的鄉親及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還有好多時間籌劃明年的活動,但他們的合作好夥伴台灣好基金會下一步已經很明確,即將在明年(2023)初於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舉辦集合重量級原住民歌手的《台灣好音樂—獵人聚演唱會》。
台灣好基金會已經推出「台灣好音樂──原住民音樂人才培育計畫」,因為他們認為音樂是傳承語言、文化與生活型態最好的方法。這個培育計畫已於今年的夏天舉辦《原民.夏日音樂營》,40位原青創作人分別在大武山下與太平洋濱,在歌手巴奈與樂手吳蒙惠設計的課程帶領下,從生命、生活淬鍊出全新創作。接下來的《台灣好音樂—獵人聚演唱會》邀請了知名製作人陳鎮川加入,專為原住民歌手打造一個舞臺,用音樂展現他們所思所想。
這個演唱會將借用原住民的「獵人」精神,狩獵在傳統原住民文化是男人維繫部落生存的責任,不同的原住民族有不同的形式與場域,無論是面對山林或海洋,都傳遞對自然的尊敬與智慧。臺灣重量級原住民歌手—Matzka、范逸臣、家家、桑布伊、動力火車、婁峻碩、舒米恩、黃偉晉、葛西瓦,和具潛力的原青創作人李侑勳、柳義祥、斯馬里奧,他們從山谷部落來到城市森林齊聚一堂,以歌聲鑄箭,穿透所有為求生存而奔波的苦悶;持著帶有旋律的弓,拉動生命裡所有值得歡慶的美好,是一場絕無僅有的音樂慶典。
翻轉地方,文化是必須的根本
來到此地十餘年,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及臺東其他地方確實已經成就了不少,他們為池上帶進了藝術氣息,也從旁協助當地鄉親創造光榮感。在這麼多臺灣大大小小的鄉鎮間,台灣好基金會已經將許多地方給引介給大眾,除了臺東外,他們在苗栗、花蓮、新北、屏東潮州及南州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計畫進行著。
我們該如何探究一個地方的內涵,台灣好基金會又是如何抓住這些地方的可能性?已經擁有豐富經驗的李應平執行長告訴我們,一定要因應在地去診斷及觀察,去發掘在地所面對的瓶頸及挑戰是什麼,常常提到的少子化、產業沒落、無法發展觀光等等其實都是結論,要翻轉地方就必須去探究最原始的根本。
「其實在做地方創生,大家都覺得最簡單是複製或找 SOP,但這沒辦法達到,因為每個地方根本的問題都不一樣,需要手段也絕對不同,這些因素最後都會影響創造出的舞台也會各有風貌。地方創生或社會設計絕對沒有辦法複製,每個地方都要從零開始思考。」李應平執行長如此說:「我們可以從在地提煉優勢,把優勢轉換為可能性。也有可能天外飛來一筆,靈感來了就憑空創造出可發展的切入點。例如池上秋收當初就是憑空創造出的,不只在臺灣,放眼全世界也都沒有這樣的表演。」
但無論是找到在地的優勢來翻轉,又或突發奇想地創造新的可能,都還是必須要有長時間的累積,就算下定決心要改造地方,企業、民宿、特色餐廳也不會立刻紛至沓來,而直接且粗暴的產業轉型更有可能衍伸其他問題。所以台灣好基金會不論在哪個據點都不是短暫的略過,而是長時間的深入當地,除了觀察及彙整外,也邀請各界朋友一同來到這個地方,期許能在這些人之間創造認同,無論是企業家、媒體人、藝術家或文化人,一但愛上了這裡,都能為地方造就不同的影響力。
最後,也非常重要的一點,台灣好嘗試每個地方推行文化工作,因為唯有仰賴生活文化的積累,創生才可以走得更長久。「只有把文化基礎、底子打穩,鄉親能凝聚共識,文化跟藝術是最根本的基底,建構了這些基礎後才能談到產業或更大的發展可能性。」李應平執行長為我們這樣總結。無論是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或是長期的藝術家的駐村及展覽,到對在地音樂人才的培育,台灣好基金會在臺東與池上展現的成果,已經是我們能看見,亦能體驗到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