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是序章,他者是回聲—台北當代藝術館詩意雙展開啟共感視界

TEXT/Cassie C.

台北當代藝術館「青年藝術計畫」邁入第五年,2025年展出「安全室」與「環世界日誌」,探討當代社會與未來想像,展期為5月24日至9月7日。

館長駱麗真指出,青年藝術計畫支持新銳策展人與藝術家發聲,今年展覽以「人與災難」與「人與萬物」為題,展現青年創作者對時代議題的敏銳感知與深刻回應。

「安全室」:在不安世界中找尋共感

由林裕軒策劃的「安全室」,關注自然災害、政治變局與社會動盪,邀請來自台灣、日本與瑞士的七組藝術家,呈現災難中人們的身體記憶與集體情感。

展覽中,王煜松與地震寫生團以漂流木描繪花蓮地景;瑞士藝術家李奧納多使用康芮風災倒木與泥土創作裝置,層疊出災難的物質記憶;湯雅雯用建材重構城市地面,揭示都市隱性結構。

藤井光作品《被紅線劃分的班級》反思福島核災後的社會歧視;劉芳一結合宗教圖像與戰爭意象探討災難想像;張程鈞用幽默方式回應侵略與心理戰;張宸瑋以烏俄戰爭3D影像重構平民視角下的戰火經驗。多元作品交織出當代威脅下的生存詰問與感知共鳴。

《被紅線劃分的班級》,藤井光創作,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圖/由台北當代藝術館)

「環世界日誌」:穿越物種邊界的想像實驗

林承緯策劃的「環世界日誌」,以德國生物學家馮・尤克思柯的「環世界」概念為核心,試圖從非人類視角探索世界可能的樣貌。展覽涵蓋視覺、聲音、觸覺等感官,串連藝術與科學、真實與想像。

王懷遠《草履人生》透過鄉土劇形式對照人與草履蟲的感知落差;羅晟文《伸縮耳》轉化超音波聲響,呈現其對高頻噪音的身體經驗;羅伃君《三隻小豬》虛構三種豬的命運對話,反思同物種中的角色落差。

葉采薇以塔羅牌創作《世界》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並記錄精神疾病患者與照顧者的,將其繪製出《關係圖像》;李宸安《萋萋》觀察植物生長操控;姚睿蘭《分子祖母》將癌症治療與實驗動物串接敘事;提摩西.托瑪森與王懷遠另以數位記憶與動物敘事探索未來生命可能。

《關係群像》系列作之一,葉采薇繪製,當代藝術館展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

結語:一場無聲的呼喚:災難、他者與我們

從災難創傷到物種他者,兩檔展覽不僅讓人看見青年創作者對現實的敏銳洞察,也開啟一場感官與想像的雙重旅程。在不確定與變動的時代中,藝術成為一種回聲,呼應我們對安全、關係與共存的渴望。這不只是展覽,更是一場跨越災難與物種邊界的深層對話,邀請我們重新凝視世界,並思索如何與萬物共生、與他者共感。

《可愛即正義》,王懷遠創作,當代藝術館展出(圖/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