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人物】王斌鶴、王斌顯專訪|財金與設計×理性是感性的極致

第五象限設計力:雙重專業的跨領域人生

TEXT= CT/PHOTO= 創夏設計|創夏形構

「跨領域」在現代產業模式中,已經是一個非常廣泛又習以為常的概念。因著科技的高速進步,既有的事物逐漸突破過往的框架,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被結合了,並且呈現出更多創造性的機會與變化。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我們在此前很難想像可以和其他人建立如此緊密又靠近的關係,也無法想像過去繁重瑣碎的工作,可以藉由如此微小的裝置分擔這麼多的作業。技術上的革新也同時改變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看法的改變也同時產生了新的商業模式與合作型態。

 

TA Group 創夏團隊共同創辦人,團隊從工業產品設計涵蓋到室內空間,探索不同素材上的設計可能性。推出的產品在 16 國 31 座城市皆受當地好評,致力於將臺灣品牌拓展至國際市場。打造擁抱跨領域角色的開放工作生態,新興模式的設計備受國際獎項肯定。希望以多元開放的方式持續探索新的觀點與可能性。

 

 

「當彼此對調觀點來重新自我檢視後,反而會看到原本無法看到的死角。」──王斌鶴、王斌顯

 

醞釀眼前尚未發生的變化

談起「跨領域」這個詞,對設計師王斌鶴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十年之前,沒有人預料到高雄會有現在的變化。」短短幾年之內,來自荷蘭、日本、美國等地的國際建築團隊紛紛在高雄市落下最新的作品,設計展演活動重新賦予古老港都全新的樣貌,過去的工業與港埠之都,如今它的創意能量正在慢慢甦醒。

11 年前,王斌鶴和王斌顯就已經在心中看到這幅未來的圖像了。他們在這座城市創立了「創夏設計」,起初以產品設計為主要業務,後來則逐漸跨足到室內設計,並持續往更多元的領域尋找新的機會。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新的概念與構想正在萌芽,但是距離能夠真正落實仍然有一段距離,因為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運作模式與專業框架,大部分的人都是以特定的專業角色去培養能力,面對陌生不熟悉的領域有太多的未知數,這當中的風險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所以僅有少數人願意邁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方向。王斌鶴是其中一個人,他試圖向業主或合作廠商提起跨領域才能達到的新方向時,大多數的人都表現出不置可否的態度。種種的質疑聲浪中,他們選擇繼續帶著新創立的團隊,在鋼骨玻璃高樓環繞的街道上搜索新的路徑與機會,相信其他人看不到的新事物正在眼前慢慢發生。

王斌鶴憶起自己的成長經驗,父親是最早啟蒙他美術天賦的導師。接著高中選讀了工藝科,開拓了他在感官知覺上的視野。美術工藝科充滿著各種豐富的課程,其中石膏雕塑是最能引發他熱情與天賦的項目,也因此獲得了很多競賽的機會與獎項。這段經驗讓他最終在大學時選擇了工業設計為主修項目。工業設計,顧名思義就是從事「工業產品設計」。為了提供美觀、好用、容易大量生產製造的暢銷商品,設計過程需要考量商業、美學、機構學與人體工學等要素,可以說是一門需要橫跨各種技術領域來達成問題解決目的的專業。設計師必須常常面對不同種類的需求,這些需求也都有各自處理的方法,也因此如何居中去協調、靈活整合這些需求能夠被一起達成,就需要不間斷地跨域學習,和環境與時俱進。然而能真正做到跨域的設計師在市場上非常稀少,肇因於現實市場是專業分工後的結果。大多數設計師都會依照產業類別選定某個領域去專攻,彼此之間存在著技術門檻,光是要跨越任何一道門檻就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去鑽研。也可以說,專業的高度發展似乎反而限縮了一個人在觀看與理解事物層次的視野。

很顯然,這些門檻並沒有阻擋王斌鶴邁向開放廣闊世界舞台,王斌鶴依然盡可能去探索不同類型的產品性質,並且以不同的系列之作分別獲得國際獎項。不過,與其說跨領域是一開始就設定的目標,不如說王斌鶴從一開始就不抱持著「領域」這種壁壘分明的概念。「這條路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走過來的。」王斌鶴憶起自己的求學軌跡,每一個選擇都和前一個經驗有著因果連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學擔任畢業設計展示長的經驗,負責兩個班共約 100 人、60 件的作品巡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和多個單位進行溝通協調,並規劃適宜的展示空間好安排不同作品的展示方式,這些過程無意間啟發了他對空間設計的興趣。

 

王斌顯親自設計的巴黎展場展示結構

 

不足的部位將成為未來最強壯的地方

相較於哥哥王斌鶴從產品跨足到室內,兩者仍然可歸類在設計的大光譜下;弟弟王斌顯則是跨了一個更大的步伐。王斌顯原本是財務金融背景,所學主要為經濟理論,判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資金運用。他形容財金就像企業醫生一樣診斷公司的投資與財務狀況。一般人覺得無趣的報表與數字,看在他們的眼裡都透露出不同的意義。為了要能更有效的分析,他們也需要多元學習如資訊與大數據分析,才能成為有整合能力的多元人才。這麼看起來,王斌顯其實在過去的求學階段就已經在醞釀跨領域的基礎能量了。

 

TreAsia Lab—德國 RED DOT 設計獎

 

兄弟倆人因為不同的背景與擅長,各自在兩邊的品牌都有不同比例的分工。王斌鶴主要專注於產品開發與技術整合上,除了產品設計本來就是自己的專業以外,能實踐自己的設計理念不受拘束,更是他當時決定創業的理由。王斌顯主要負責室內設計的管理、協助公司內部的營運管理、觀察市場與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多數設計師只能專注自己的產品上,鮮有市場思維與客戶經營,王斌顯的專業正好補足了拼圖的最後一塊缺角。網站上提供給消費者的問卷內容,就是他親自設計的,讓需求端與服務端能以最有效率又簡潔的方式相互接應。

產品設計需要不斷主動出擊的開發力,而室內設計則是需要沉澱在居住者的生活故事中。王斌顯認為,雖然空間與產品在市場消費定位上不同,但是當彼此對調觀點來重新自我檢視後,反而會看到原本無法看到的死角,這也是俗稱的「專業盲點」或「專家的死角」。如果把室內空間視為一種產品,那麼就會更能理解消費者是怎麼在評估預算成本上的考量;或是把產品視為某種空間,就會觀察到產品與環境之間多了一個互動的介面,比如說將桌椅從純粹的單獨造型設計,去延伸到與周圍其他物件的相對關係。王斌鶴與王斌顯分別從不同背景踏進陌生的產業做設計,多少認為自己比起其他人是不足夠的,所以需要更認真實在去學習,這種心態反而讓他們能用更慎重用心與珍惜的態度面對日常事物,不放棄任何一刻的學習與思考機會。所以,誰說跨域者會沒有優勢呢?

 

TA+d_Fiber 鋼筆—德國 RED DOT 設計獎。

 

不讓彼此的差異成為彼此的衝突

「在一門專業中走得越深入,就會慢慢發現各個領域在意的核心都是人。」王斌顯這麼描述兄弟兩人相同又相異的特質「哥哥因為是從設計的基礎去瞭解世界,他們被培養的方式著重於自我創造的能力,所以他會比較感性的想事情。而我則是從數據與統計的工具角度去觀察與分析世界,會更傾向理性邏輯的思考方式。」如果單從兩個人的學習歷程來看,確實是相差很大的專業,甚至難以想像兩者之間能有怎麼樣的結合。一個理性思維的人,和一個感性思維的人,難道不會常常在溝通過程與認知差異上產生衝突嗎?

「只要有著共同的信念與價值,目標一致,差異不會是阻礙。」從他們給出來的共同答案看起來,也驗證了他們之所以能成功的價值核心。即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獨特性,但是也都有作為人的共同基礎。王斌鶴認為,保持對人的信心與開放的態度,才能讓差異不會成為衝突。他認為跨領域其實不是技術問題,持續的對話與互相理解的心意才是關鍵。

專業分工已行之有年,這套機制也影響了我們被培養的方式,即使同一個專業領域,依然被切分成不同的次專業。以現代醫學為例,外科可以被細分出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消化外科、骨科等等。當成為次專科的醫師後,就完全不會去診療其他的身體部位,結果患者與家屬常因此不知道生病該找哪一科醫師。所以我們仍然需要可以跨越專業界線的人才,從整體需求來安排這些不同專業被分配在正確的位置上,才能讓問題更有效被解決。除此之外,跨領域者也比較習慣從整體角度找到事情的成因,可以避免被一個僵化的思維習慣所拘束。

 

ORIGEND 眼鏡—日本 GOODDESIGN 設計獎。

 

王斌鶴認為很多事情不能只從單一結果來評價。他舉服裝設計師吳季剛跨域去替建築做立面設計為例,當圖面剛發表的時候,非常多的專業建築師大力抨擊這個設計,並直指吳季剛並非專業建築設計師出身,沒有資格替建築外觀立面操刀。而王斌鶴則反向從建設公司與吳季剛的角度著眼,以他們的銷售目的來看,這種異業結盟的策略確實是成功的。至於好或壞,也不能僅限特定專業人士才有資格評價,「因為沒有一個專業能真正看到事物的全貌。」王斌鶴說。

 

讓世界感受到臺灣的溫度與細膩

渡過了風雨飄搖的前夜,迎來充滿陽光的今日,王斌鶴與王斌顯並不安於現狀而暫緩腳步。因為在創業之初,他們就已經為這個品牌設立了宏大的藍圖,不僅僅只是扎根於高雄回饋出生地,更要將整個臺灣都納入為靈感對象。為了讓臺灣能以文化形象之姿迎向世界,王斌鶴持續開發出帶有臺灣文化圖騰的設計,並在全球幾個主要城市店鋪進行販售。這些產品系列主打桌面的文書小物,一方面價格上易於收藏流傳,二來則是希望用最親近的方式讓世界感受到臺灣的溫度與細膩。除此之外,也持續對事業內部進行大改造與調整,除了維持不限定背景的用才策略外,也希望能讓創意更開放、更多元。「也許,跨領域本來就是一個過時的描述。本來就只有一個不分你我的世界,只是角色與觀點的不同而已。」王斌鶴與王斌顯笑著對「跨領域」重新下了一個有溫度又具有啟發性的註解。

 

烈焙餘韻—德國 IF 設計獎。

 

 

 

【封面故事:第五象限設計力】一號人物|王斌鶴、王斌顯專訪
DFUN設計風尚誌2022夏季刊 六月號 NO.81 實體雜誌點此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