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美學影響力】城市漫遊者Jerry 以人為本 對焦空間美學

「任何空間不能只視為階段性任務的地方……」

城市漫遊者Jerry,玖樓共生公寓的共同創辦者,同時,他也是一位城市攝影師。

台大畢業後,與夥伴們創辦了共生公寓及自己攝影的經驗,讓他看過了城市許多角落與設計,也出版了都會美學相關攝影書籍,社會科學科系背景出身的他,將社會科學理論貫徹在空間與美學設計當中,並從中得到感悟。

Jerry:玖樓共生公寓創辦人之一,2015 年Instagram帳號@cityflaneurs被官方推薦,引起廣大迴響。

 

一切以人為本

問到對於一個具備影響力的空間設計師該具備的特點時,他提到了「以人為本」的出發點,他以社會科學面向來說明:「社會科學的角度是從個人出發,慢慢推展到家庭、社區、相對應議題的社群、再到社會。從人的角度出發,才能邁向不同面向與層次。」

「以社會科學與設計實踐角度,站在使用者受眾的位置,才能看到他們面臨的狀態跟困境,進而設計規劃出對生活有幫助、能改善問題,甚至是具備積極創造精神的作品。如果沒有以人為本這點,我們會離社會大眾愈來愈遙遠。」

 

保有全球性的在地性呈現

做為以人為本的設計師,該具備怎樣的眼光,他提出了三點他認為十分重要的要素:場所精神(genius loci)、純正性(authenticity)、80/20法則。

他表示空間必然有其純正性與特殊性,「設計不能跟在地的風貌背離,我們必須呼應場所精神,先思考現場的人會與地方之間的關聯,像偵探般去了解地方歷史脈絡、風格形塑、住戶的樣貌,甚至是鄰里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元素才是形塑出這個空間樣貌。」

接著他提到了全球性,他舉出了IKEA等品牌:「很多空間都會擺放上IKEA這種全球性的物件,如果我們在設計時,想要留下在地的特色與在地真實性,同時又能兼顧業主的預算需求下,繼續保有影響力和使命,我們應該採取80/20法則,20%精力會使用在在地元素、在地風格上,80%精力使用在可負擔的全球化物件。」

最後「加上現在是社群網路時代,在網路上曝光成為了必然,因此與業主對話時,要以行銷的角度說明,保留那20%的元素,是為了區隔出自己與旁人間的不同,不管是照片、情境描述出的20%在地性,都能推動美好生活的想像面貌。」

80/20法則的運用。

 

室友生活交流的地方,也可以是心靈平靜獨處的地方。

 

設計就像植栽

他提到設計就像是基礎建設,就彷彿是植栽中培養皿與培養土的角色,對於空間價值的妥善發揮,他提到了分享,這就像種植與挑選種子必須促進生態多樣性。

「以住的空間為例,會是三房兩廳或是套房等等,情境劇本是──每個人回家後,門一關是各自的天地。但時代轉變,生活也會像〈六人行〉、〈雙層公寓〉這樣的戲劇中描述,將空間去做到共享與交流。」

「在設計這環節,必須運用背後的硬體、軟體空間設計去導引每個人在空間友好互動,並根據預想的樣貌來設計流動,引導人活出生活,一個屬於空間的劇本就產生了。」

想像室友們該如何使用空間,才能設計出生活劇本。

 

離不開的四大方向

他進一步去解釋劇本的重要性,對於他而言,這必須要四種影響力角度──歸屬感、連結感、地位提升、心靈平靜。

「任何空間不能只視為階段性任務的地方,它會是生命留下刻痕或是回憶,成就自己某段生命經驗的所在,是生命與空間締造的歸屬感;人畢竟是群居的生物,不能忽視彼此的互動,現在許多空間作品過度強調隱私這要素,但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步入高齡社會的老年人而言,缺乏連結感會是生命、生活的一大隱憂;當你具備連結後,你會開始形成出屬於自己的社群脈絡,你可以分享資源、知識、見解,你就能達到更上一層樓的層次,開啟生命的更多想像;最後在生活場域中,勢必要留有一定的空間,讓自己尋找自我的空間小角落。心靈平靜也能夠在公領域落實,只要運用具有穿透性的物件、伸縮式的門簾、不完全包覆的隔間等等方式,去區隔出有距離但又通透的角落。」

適時將植物加入空間小角落中,能夠找到群居中的獨處時光。

 

場所精神的社區支持系統

對於未來空間美學,他使用社會科學的角度提供了總結──空間需要具備場所精神的社區支持系統。一個空間,它具備了真實性與在地性後,還必須具備能夠「接住人」的連結功能,一個能夠支持互動交流能夠發生的系統,不管是城市中的共生公寓,還是鄉村的地方創生空間,都要能夠讓空間與空間、人與人都產生互動、連結,成為鄰里生活的節點,甚者能讓在地人與外地人產生交流。

玖樓一隅

 


DFUN第78期哪裡買:

https://linktr.ee/dfun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