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時尚,未來已來】時尚圈不說的事,他們公開說了!Feat. DEPLOY 創辦人潘貝寧、DFUN 總編輯馬修
TEXT / Krystal C.
當永續不再只是材料的選擇,而是關乎系統、語言與關係的再設計,設計如何落實?品牌如何實踐?
2025 年春末,由V.galleria主辦,DFUN設計風尚誌協辦的《永續時尚,未來已來》對談,邀請兩位橫跨國際與在地的設計觀察者——DEPLOY 創辦人暨創意總監潘貝寧(Dr. Bernice Pan)與 DFUN 總編輯馬修,共同揭示永續時尚背後的無形力量,從設計到製造、從個人選擇到系統轉型,展開一場直面產業核心問題的公開對話。

潘貝寧向來賓解構衣服造型。(圖片授權:V.galleria)
▍DEPLOY的起點:從個人經歷到構築360°永續系統
故事從 90 年代末紐約說起。潘貝寧當年身處時尚產業第一線,曾在明星試衣間親眼見到:當他們脫下服裝時,也一併脫去了自信。那一刻,她開始思考衣服是否能真正服務人,而非為了取悅目光。接踵而來的,是她對時尚產業中資源浪費與階級剝削的震撼觀察,也奠定了她對設計倫理的覺醒。
於是她創立 DEPLOY,建構出一套「360°永續系統」,不僅處理布料使用效率,更重新思考設計流程該如何以人為本。她說:「一米布可能就浪費三成,如果從源頭不改變,後端的回收只是在自我安慰。」這套系統從選材、模組化剪裁到售後服務,讓衣服真正「用久、穿對、少丟」,也讓使用者參與設計的生命週期。
這場轉變並非單一品牌的技術革新,而是對整體產業思維的重新洗牌。馬修觀察道:「我們總以為永續是材料或科技的問題,但潘貝寧提醒我們,它其實關乎價值排序。」

現場示範一衣多穿,多變造型。(圖片授權:V.galleria)
▍從功能到敘事:設計的多重價值
DEPLOY 的招牌設計之一,是一件可轉化為五種穿法的外套,不僅減碳高達 80%,也讓消費者用一件單品應對各種生活場景。潘貝寧笑說:「大家不需要再追著折扣跑,設計本來就該讓生活變輕鬆。」
談到永續設計的可能性時,馬修也提出了一個常被忽略的切角:「永續的服裝,有考量到穿著者的健康嗎?」這個提問讓現場氣氛一轉,從環境面進入更貼近身體的思考。潘貝寧接著指出,我們常在意吃進身體的成分,卻很少有人仔細檢視每天貼身穿著的衣物內含什麼。許多成衣含有難以分解的化學染劑,長期接觸可能對皮膚與免疫系統造成風險。DEPLOY 採用通過無毒認證的天然布料,讓穿衣這件事,也能成為日常永續的起點。
馬修回應道:「我們與衣物的關係已經失聯太久。潘貝寧的設計讓我們重新想起,穿衣不只是搭配,更是一種選擇行動。」

馬修詮釋心目中的永續——所有衣物應有它的意義與故事。(圖片授權:V.galleria)
▍商業實踐中的永續策略
聊到企業該如何在講求效率的同時落實永續,馬修提問:「在不依賴大量資源堆疊的前提下,品牌還能有效成長嗎?」對此,潘貝寧分享 DEPLOY 的「帆船式經營」哲學——「風來了就調整帆,風停了就收起來,不盲目擴張。」品牌從未對外募資,而是透過與忠實顧客建立深度關係,在疫情期間依然穩定成長,並固定將 5% 營收投入公益,實踐品牌的社會承諾。
她也親自參與每件樣衣的立裁,堅持第一版即為成型,讓打版週期從六週縮短為三到六天,大幅減少布料與人力的浪費。台北與倫敦兩地的合作工坊中,30–40% 師傅為品牌內部團隊,所有邊角布料則會轉交給新銳設計師,形成「設計的共育循環」。
「DEPLOY 靠的不是資源堆砌,而是靠減法與紀律,打造出高效率又不失溫度的永續系統,」馬修總結道,「這正是當代品牌最值得學習的經營方法。」

對談現場(圖片授權:V.galleria)
▍永續的系統觀與全球視角
「永續不是做了什麼,而是選擇不做什麼。」這句話貫穿潘貝寧的所有設計哲學。她以荷蘭為例,指出其從教育到回收系統的完善設計,正是讓永續從理想到制度的關鍵。反觀台灣,她認為紡織技術一流、材料研發優勢明確,但政策與教育之間的斷層,讓產業難以形成支持新銳設計師的共生生態。「如果台灣願意像義大利一樣,讓老工坊帶年輕人一起做,不只是代工,而是共創,那會是亞洲永續設計最有潛力的故事。」她說。
馬修在尾聲時總結:「這場對談不是談理想,而是在拆解現實:時尚的未來,從來不是趨勢說了算,而是你每天怎麼穿、怎麼選擇,才有答案。」
這場對談不只是一次理念交流,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設計如何與日常生活交織,也是一個邀請——邀請我們重新定義穿衣的價值,從「我選擇穿什麼」,走向「我選擇留下什麼樣的世界」。
當永續不再只是產業端的任務,而是你我每天的行動選擇,時尚,才真正與未來並肩而行。
共同主辦:DEPLOY、V.galleria、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