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時代需要共創?

媒材更為多元的後現代,跨領域間的合作蔚為風潮,「共創」(co-creat)更成為無處不見的創作模式,藉由不同專業及領域的的合作,拓展了藝術、文化、設計、美學上的各種可能性。形式也很多元,可以是一對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或是一群工藝家們共思匯流,也能是導師和學生們的一同努力,碰撞出不一樣的可能性。

本期 DFUN 將透過〈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臺東設計師週〉、〈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三個不同的共創實例,展現共創能造就的非凡成果,以及闡釋為何在這個時代下,我們仍然需要共創。

工藝的精神不在物質面|逍×遙×遊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三個維度的開展

甫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順利落幕的〈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不僅是實驗性的工藝合創實例,更代表著工藝以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

「工藝」是兼具藝術精神本質與實踐的體現,從因應生存的生活需求出發,最終跳脫了物質與需求本身,將過程中所注入的價值向外發散。展覽中的「逍」、「遙」、「遊」幾個展間,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各自開展,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 《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

〈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總策展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合創』是源於『跨域』(Crossover)概念,即是合作創新,資源共享。但並非僅是雙邊領域的交流,而是多邊領域的交會。」舉例而言,無論是:跨族群、跨技術、跨材料、跨地域、跨文化、跨世代、跨時間、跨國際、跨產業……都包含於其中。

張仁吉進一步解釋,工藝與共創間,所欲探討的不是物件本身的結果,而是物件產出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等,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經由知識交換與共學,逐步累積及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所以「過程」也是〈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所強調的工藝共創的目的。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共創過程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

實驗性的過程,則是未來工藝誕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藝術總監王俠軍老師引領的「合創實驗場」裡,結合了五位臺南工藝師與五位臺南設計師,在展期內直接於展間內共同創作,最後分別完成十件別具匠心及特色的工藝作品。當代工藝藉由這個共創過程來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透過彼此交換提升知識量能、引發彼此對當代議題思辯諭證、並在差異中發現創意靈感,最後或許能創造工藝新的價值、美學精神與社會實踐。

展出成果中,江珮嘉的《山藝》為手工鞋衣,以皮雕刻出等高線的紋理,鞋面以山型、山貌作為皮革刺繡的紋樣,手工衣使用棉麻自然材質,以刺繡工藝呈現人與山的對話,讓山陵線與樹林躍然布上;徐奕承的《島映/倒映》以金屬為鏡,作品透過高熱鍛造的金屬,形塑出一座座島嶼、山脈,並將其平面處仔細打磨,製成映照自身的鏡子;梁崇栢《Mortise》為回歸工法與材料本質的凳子,兩種原本沒有交集如同平行線的材質工法,在此得以交織、互相拉提,織出洗鍊簡約且凸顯本質的設計;江子敬《線.構 intersection》椅,運用原木板料榫卯技藝與金屬加工成形發揮材料特性,除了一氣呵成作品的主體結構外,更善用木材為其賦予靈巧且具生命感的造型語彙;張文彥的《影分線》是使用使用竹材張力與皮革韌塑性相互共創的燈具,白日為實,線條造型曲線清晰佇立;夜晚為虛,影分實體漫射光影虛線,互動於虛實之間;蔡惠婷的《時間線》亦以竹材質製椅,運用竹材與皮革的特性相互交織,有竹材的堅硬強韌,也有皮革的韌性與張力,乘坐起來柔軟舒適;康靜雯《一縷洄香》為別緻香座,鑄鐵與陶交疊,燃點倒流香,交織時間的堆砌,質化鑄鐵的表面,以薰香陶冶心性,觀時間的流動,品氣味的雅樂;謝秉諺《共生之線》想起雅士的拆信刀古老的「瓷」與現代的「金屬」,彼此包覆交疊,像似古代劍與鞘之間的共生:界不同,不同材質,卻不可或缺;林右剛與陸佳暉的《刈布織路》將織品設計與工藝創作結合,表現出纖維工藝的質感,將‘Do Cut’Textile 概念延伸至居家生活中,提供一種關於臺南這座城市的織路線索紀錄。

〈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這次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展開的合創實驗平台上,誕生了各種碰撞下所激盪出的化學反應,由此可觀察到實驗性的過程將是未來工藝誕生不可缺的催化劑。

領軍「合創實驗場」的王俠軍老師於共創空間開幕時欣賞作品。

總策展人張仁吉開幕致詞,講述〈逍 × 遙 × 遊〉與工藝精神。

 

傾聽、交流、推廣、再傳承|臺東設計師週

2021 臺東設計師週合創現場。

 

「傾聽」一起,挖掘人與土地間的故事。
「交流」一起,連結工藝與設計間的善意。
「誕生」一起,共創美好生活。
「推廣」一起,共享永續價值。
「傳承」一起,跨世代共榮。

「臺東設計師週」起源於臺東縣政府為了培育地方特色文創產業,以設計概念導入傳統工藝,來建立生活文創品牌。不同領域的設計師、藝術家、在地團隊、創意工作者的共創組合,與臺東在地工藝師共同交流創作,激發出新的文化創意,從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出發,共同交織出美好的創意生活。

2021 年的臺東設計師週延續 2020 年的共創目標,而且加入了「推廣」共享的生活態度。到了目前正在前期媒合與共創階段的 2022 臺東設計師週,進一步再強化了跨世代的「傳承」意義,將工藝、共創、文化等精神代代傳遞下去。

「臺東設計師週」以共創為創作核心,透過跨專案媒合的方式進行,如同活動目標中所期盼的以「『交流』一起,連結工藝與設計間的善意」,在不同創作領域間搭建了交匯的橋樑,產生近似創生的效果。所以過往,我們能看到建築鬼才林淵源與在地陶藝家合作、臺灣塗鴉教父呂學淵與金工師交流合創、又或設計師林雅儀 Zoie 配上了臺東的服裝創作工作室等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工創搭配,幫助臺東在地工藝注入不同的設計新觀點,並計畫創作到品牌策略等實務面運作機制,提升文創產值,打造臺東品牌。

 

美學哲思拓展「共創」的意涵與精神

2021 年的共創計畫由 6 組海內外設計師、藝術家搭配臺東在地 12 組文創單位進行,打造十二組令人眼睛一亮的結合生活與設計的作品,分為工藝產業、空間裝置、舊物新裝 3 大主題,並在展覽期間舉辦設計師交流之夜,於臺東美術館戶外舞台展示年度共創計畫成果,讓臺東在地能量的相乘再相乘。現場有「山遇 Mountain encounters」這樣的大型自然裝置,由當地卑南國小的時尚設計美學專班學生與 CNFlower 一同完成策展,象徵著世代接棒的共創精神,卑南國小的學生們皆很高興可以參加這次過程,學習到合作的美好。而除了協助策展,也為第二天參觀的當地民眾導覽展示作品,延續美好事物的傳遞,承先啟後順勢而為的美學哲思,進一步拓展「共創」的意涵與精神。

 

2022 年的臺東設計師週

2022 年臺東設計師週主視覺海報。

2022 年以「Mix & Max 藝想無限大」為主題,從永續工藝與環境共生出發,共創交流從時尚、視覺設計等領域邀請設計師與工藝家共創,以跨領域、跨地區、跨世代三項為核心,以設計導入為方法,共創在地文化價值最大化。Mix 是將所有參與的設計師、藝術家、工藝家「跨界融合」,透過在地傳統工藝產業與國際新創時尚設計的跨界媒材交流,期待開創出最大化的 Max,打造臺東生活品牌的文創形象。而為擴大共創幅度,讓臺東在地學子參與策展流程,今年也將繼續邀請臺東相關學校學生(台東大學美術系、卑南國中),從策展概念分享到場佈、導覽,傳承在地同學對設計的認識與熱愛。

2022 臺東設計師週策展人由參與過 2021 臺東設計師週的跨域設計師 Daniel Wong 擔任,期待他狂野強烈的創意能在臺東這塊土壤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工創組合為:設計師田修銓,搭配山野牧人創意木器工作室,及藍染為名的享想恭坊;時裝設計師吳日云,搭配阿布斯布農傳統服飾工作室,及新生代服裝設計團隊咱有囍;當代藝術家周世雄,搭配以毛線創作的米麻岸工作室,及排灣文化為靈感的阿布金工;視覺設計師馬賽 Kyo,搭配擅於手繪風格的許佩樺,及排灣族手工藝的橘色月亮文化工作室;藝術家陳沛珛,搭配心燈窯坊,與多材質創作的台拾壹藝術工作室;時裝設計師潘怡良,搭配回收材質創作的 J 工廠,與編織小織部。共創成果將於 9 月 17 日在臺東美術館舉辦開幕暨設計師交流之夜,其將呈現如何精彩成果令各界引頸期盼。

 

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普列斯製造

《普列斯製造 • 宜蘭南澳》。

 

「地方製作」由下而上探索靈感與創新

「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教育。」雜學校校長蘇仰志這麼說道。「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便是在這個目標下誕生的,希望能作為一個中介,將在地青年團隊、社區生態與學校產生連結,針對 108 課綱跨域創新的需求,透過各種實際的轉譯與相互交流,用共好永續的教育創新經營模式達到地方創生、數位轉型和連結國際的目的。

來自於英文的「Placemaking」的譯音,「普列斯製造」取代被過度轟炸導致於標籤化的「地方創生」一詞。原意上也有些許的不同,透過「地方製作」這樣比較實作的精神及城市設計的哲學,由下而上探索靈感與創新。計畫初始以宜蘭南澳和高雄前鎮草衙作為實驗示範基地,希望逐步嘗試發展不同模式的在地典範,未來能陸續複製在全台各地推動,除了讓在地學子從小對在地的環境文化的認同,近一步讓地方創新的商業模式滾動自給自足。

108 課綱上路後,從過去「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每個學生都上相同的課」,變成「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學生可視個別程度及地方特色來選課」的校訂課程架構,給了一個思考地方與教育的改變契機。「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便是希望從教育切入,一步步解決地方最根本問題。

而共創的部分於何處實現呢?「普列斯製造」著重連結在地青年、學校與社區。以前鎮草衙為例,他們透過研討會、工作坊、線上平台、實地踏查交流進行,並非只有一個主要決策者/單位引領發展。而且,其不是一個個單一執行的任務被線性排列,而是在不同地方平行發展的各個計畫,2022 年更以全國巡迴講座的模式在全臺遍地開花。

《普列斯製造 • 宜蘭南澳》。

 

探索專業如何融入孩子的教育中

我們仔細檢視《普列斯製造 ‧ 宜蘭南澳》,該共創計畫從「社團法人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在南澳的基地「小人1號:南澳小孩的圖書遊樂場」正式展開,舉辦兩天一夜共識營,帶領參與此次計畫的團隊,實際深入認識大南澳地區。

這個共識營最特別的莫過於「圓桌會議」,這個會議是場邀請大南澳地區校長、主任來到現場,實際與計畫團隊進行面對面溝通的活動。首先透過學校的自我介紹,讓團隊初步了解各校的特色以及問題點後,在接下來的兩輪的配對中,性質相近的學校與團隊有更詳細的時間,讓學校能夠更清楚的表達需求、也讓團隊能夠更仔細的介紹自己的強項,藉此達到共同發展專屬特色課程的成果。

共識營活動也為了讓各團隊換個方式認識南澳,特地安排「蘇花古道 • 大南澳越嶺段」行程,帶領團隊走入山中,希望透過實際的體驗了解「專業」與「教育」如何進行結合。領軍的雪羊在過程中完美詮釋何謂面山教育,除了從環境的角度,帶領成員觀察山林動、植物生態,更能從山林中認識歷史,他相信「當站在歷史發生的地點時,更能親身體會並記住土地的那段過往」。

《普列斯製造•宜蘭南澳》最終帶領團隊從定位、目標、素材選擇等步驟,探索自己的專業如何融入給孩子的教育當中,並且透過理解孩子的狀態,讓最終的成果,能夠藉由不斷地碰撞、重組、改造,而趨於完整。經過兩天的探討與學習,計畫團隊都得到豐富的收穫,也對未來將在南澳與學校共同進行的合作有更清晰的輪廓與想像。

 

2022年的「普列斯製造」

2022 普列斯製造的線上巡迴講座。

 

「去年在兩個地方兩種共創,今年開啟全國一起打群架!」蘇仰志在社群平台上以幽默詞彙描述今年的「普列斯製造」方向。2022 除了已舉辦的桃園 林事務所 × 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 野菱蔓生、臺南 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以外,尚有:6/18(六)苗栗 小人小學 × 苑裡掀海風、7/09(六)臺東 前任 KIST 理念公辦民營桃源國小 / 池上萬安國小現任校長 × 孩子的書屋、7/16 ( 六 ) 線上舉行 林事務所 ×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TFT 等數場講座可參加,想了解「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如何實踐以地方共創進行的教育計畫,不妨上雜學校的官方頁面了解更多接下來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