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專題|為什麼實體書店應該繼續存在?-李惠貞專訪
專題|為什麼實體書店應該繼續存在?
TEXT= CT
近幾年不少實體書店從我們熟悉的日常逐漸消失。除了前幾年敦南誠品書店的消失以外,連目前國內唯一一間 24 小時經營的信義誠品書店也即將在年底面臨歇業的處境。即使是大型連鎖書店誠品都不得不面對來自大環境的變化與衝擊。人們早已習慣溫馨的書店風景,從來不曾認真想過這些美好事物如今也可能消失在視線裡。
未來是否還有實體書店存在的可能性?和實體書店屬於同一個生態鏈的出版業,也正在面臨閱讀市場萎縮的現實,紙本書籍不再是現代人獲得知識與情報的唯一途徑,新興的網路媒介與更多樣化的試聽體驗,正侵蝕著持續降低的閱讀人口。出版業與書店業,各自在不同的上下游裡躊躇這樣的環境變化。
難道實體書店與紙本閱讀真的會消失嗎?本期的 DFUN 帶著大眾的共同疑問,除了邀訪出版社的資深編輯以外,也決定親自走訪一些實體書店,好好觀察他們面對眼前的市場變化。同時,也讓我們藉由這次的機會去思考實體書店未來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在多樣化的面貌與生態中,堅持獨立的書店精神
實體書店的類型大致可以分成連鎖書店與獨立書店。連鎖書店是以同一個品牌、同樣形式在不同地方經營多間店面,例如早期的金石堂、何嘉仁書店,以及誠品;與連鎖書店不同的,則是「獨立書店」,他們選擇了多樣化的商業模式,開闢出不一樣的路徑。
如今,以傳統閱讀為載體的實體書店都面臨著共同的挑戰,那就是數位媒介的轉型。當指標性的敦南誠品書店於前幾年熄燈號以後,無論是連鎖書店或獨立書店都需要思考未來的下一步。DFUN 此次特別邀請前 Shopping Design 總編,獨角獸計畫的發起人李惠貞,來談談實體書店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閱讀,是為了讓自己更自由;書店,是為了與未知相遇。」—— 李惠貞
關於書店精神
擁有多年閱讀經驗的李惠貞,書店是最常流連的場所之一。對她來說,無論是連鎖書店或獨立書店,目的都是要創造讀者與書相遇的機會。經營形式對於書店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部分,而是「書店精神」。什麼是書店精神呢?李惠貞認為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把書店視為一個人,那麼這個人他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想法?他想要對別人說什麼話?不同經營方式的書店,其實就像是一個人有各種不同的穿搭風格一樣,這些穿搭風格反映了性格,以及其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是否有意識去追求這種精神,是當代書店必須思考的。」李惠貞認為不可能一味追逐這種大眾口味來讓自己生存;相反地,以獨立精神與性格為出發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獨特經營方式,才不致於翻覆在難以捉摸的市場洪流裡。
「任何產業如果持續發展下去,自然應該會形成更豐富的多樣生態。」李惠貞認為保持多元化才是一個領域維持健康的理想狀態,同樣的道理在實體書店也是一樣的。像是蔦屋這種新型態的經營方式,對實體書店來說也有正面積極的意義。作為資深讀者的習慣,李惠貞初次造訪一間書店時會先從他們的選書看起。「我喜歡日本的蔦屋書店。除了空間經營上吸引人,他們的選書做得非常好。」這件事情呼應了前面所提到的書店精神,也就是一間書店到底想傳達什麼樣的東西給別人看。
有些閱讀人認為書店只要專注在書籍上就好,不應該跟其他商業模式參雜在一起。李惠貞卻反思著,如果書店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讀者與書相遇的機會,那麼實體書店自然應該將觸角往各種方向去延伸,不再把自己視為唯一,而是擁抱更多樣的可能性。
即使如此,經營方式畢竟只是一種手段。對一家書店來說,創造讀者與書相遇的機會仍然應該要是最終目的——「如果混淆了手段與目的,例如開設了一家書店,最後卻失去了推廣閱讀的初衷,那可能原本書店的那個精神就會越來越稀薄。」她認為在現代多變的商業環境下,任何新的方法都值得嘗試,只是這些方法能否達到有價值意義的效果,還需要更多觀察。
關於設計
曾經擔任 Shopping Design 總編輯,李惠貞自然也會特別關注設計在書店經營裡扮演的角色。她特別蒐集了一份日本特色書店的名單,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一一造訪,試著以消費者的角色細細感受當地的空間氛圍,同時繼續思考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與可能的未來。
怎麼樣的空間才會讓人產生閱讀慾望呢?「當然絕對不會像是以前大家對閱讀的刻板印象,一定要在一個堆滿書架的昏暗場所。」李惠貞笑著說。閱讀的模式在近幾年已經產生很大的變化,跟一本書的相遇可能有各種途徑,這些途徑有些是文字上的、有些是影像上的、有些是聲音上的,那是一種全方位的知覺體驗,可以讓人從外慢慢轉向內,進入一個比較內化的精神狀態,這種時候就是閱讀的良機。
除了空間設計以外,書店選擇的地點也體現了它的性格。曾經有一間獨立書店選擇開設在傳統市集的入口,那裡是既熱鬧又有些吵雜的地方,很難讓人把那裡跟一個安靜的閱讀空間聯想在一起。選擇傳統市集作為自己駐紮的位置,也代表著這間書店並不想要對大眾抱持著有距離的姿態,一方面希望讓閱讀可以很常民,也可以體現當代閱讀人從紙本迎向社會實踐的理想。這些不同的案例,讓李惠貞相信實體書店依然是被社會需要與期待的存在。「事實上,你仍然可以看到有不少人在各地開設新的書店。」雖然大眾認知在這個時代經營實體書店是辛苦的事情,但是也仍然有人持續投入讓它不中斷。
關於閱讀
因為喜歡閱讀,也從中滋養了自己的生命,2017 年,離開了 Shopping Design 的總編職位,李惠貞創立了獨角獸計畫。她希望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分離這兩者之間的刻板連結:「獨角獸計畫想要設計一個新方式,讓他們也能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只要有機會讓他們接觸到一本書來翻轉以前的負面印象,就能開始體會到這當中的魅力。當那個經驗是美好的時候,就會產生自發性去創造同樣的感受。
「閱讀並非只是看過字面上的詞句,而是需要動用內心去相呼應,包含自己過去的生命經歷。」李惠貞強調閱讀不是單向被動地輸入,而是需要讀者主動去跟內容對話。這也是她曾經提到閱讀的其中一種性質:「閱讀是一種私密的行為,不同讀者會從同一本書裡面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更進一步,她認為閱讀不單單只是紙本文字,觀看一部電影、聆聽一首樂曲其實也同樣是一種閱讀。從廣義上來看,閱讀是一種理解、參透事物與對象的能力。2020 年李惠貞推出了《給未來的讀者》這本書,裡面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為無目的而讀」,意思就是「不要為了有任何目的去閱讀,而是好好專注在閱讀本身」。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也曾如此形容:「為了獲得知識而翻開書本,不是閱讀,而是唸書。」不是為了特定目的,而是單純地藉由閱讀去形成一個更豐厚清明的自我。
關於書店裡的閱讀
沒有目的地閱讀,就是與一本書的邂逅;與一本書的邂逅,就是沒有目的地在書店裡。聯想起歐美那些老掉牙的愛情電影,男女主角相遇的場景不是在咖啡店,就是在書店裡。九零年代的浪漫喜劇《電子情書》裡男女主角各自分別為書店老闆,他們偷偷潛入對方的書店,躲藏在層層的書架間互相窺探。近幾年當紅的驚悚影集《安眠書店》也是從書店的相遇對話開始。李惠貞提到「閱讀是與未知相遇的過程」,那麼實體書店就是創造未知的場所。日本創意人嶋浩一郎在新書《書店的逆襲》裡也提到:「書店是與世界接觸的地方」,而世界是什麼呢?世界就是我們對未知的想像與意外,這個意外讓我們從日常的規律生活中掙脫,讓生命重新充滿機會,讓命運充滿冒險。無論是紙本的書籍、或是實體的書店,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相遇,而相遇才是人與人建立關係最自然、最有心意、最美麗的方式。
網路購書會減少實體書店的數量嗎?也許。新冠疫情會衝擊實體書店的經營嗎?有可能。但是實體書店會完全消失嗎?李惠貞在《給未來的讀者》的序言裡有這麼一段話:「閱讀,是為了讓自己更自由。」在此借用這句話來進一步延伸:「書店,是為了與未知相遇。」只要生命持續,追求自由與未知的本能就永遠不會消失。即使這裡有一間書店關了,也仍然有人會在其他地方開起另一家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