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 「當坦培拉遇見山水」曹吉岡首個展

2020 年 Bluerider ART 「當坦培拉遇見山水」When Tempera met Shanshui -曹吉岡首個展,同時邀請知名中國藝術評論家夏可君教授Ph.D 擔任學術主持。藝術家曹吉岡將展出近年最新創作,表達他的內心世界:「元代詩人倪雲林在他的路上踽踽獨行,進入了極端個人化的”花不開水不流的寂寞世界”。我希望能沿著這條路繼續前行,抵達一個沒有花沒有水的更加荒寒空寂的無人之境。」

知名中國藝術評論家夏可君教授Ph.D 談論曹吉岡作品:「曹吉岡的坦培拉作品乃是連接自然與生活,西方古典與中國古典,傳統與當代,現實與夢想之間的仲介,是在趙無極與朱德群的抒情風景抽象之後,華人藝術家所給出的另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古典山水畫的歷史記憶與西方古典的手法觸感,經過新的極簡主義與虛薄化轉換,更為具有東方典雅高貴的氣質與生命洗心的精神。」

曹吉岡 Cao Jigang(China, b. 1955)出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200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材料表現研修組。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曹吉岡的作品融合東西方美學,用混生方式表現中國山水畫中的「虛空」。

曹吉岡使用歐洲古老的坦培拉技法來創作,他把西方的古典技法通過東方玉質觸感與宋瓷的色感改造後,形成為多重深度的新山水。坦培拉(Tempera,義大利語)是一種源自於拜占庭、歐洲古典時期及中世紀的繪畫技法。使用色粉與油、水混合的乳化劑,或與蛋黃混和調勻(通稱蛋彩畫)。此媒材的表面隨著時間而變得堅靭不變質,經過幾個世紀也無瑕疵。在反覆塗抹下,畫面呈現稀薄、半透明的效果,常使用在極高的描繪精細度上,擁有較低的顏色飽和度,呈現曖曖內含光的通透光澤感。在歐洲繪畫史上常用於壁畫、木板上的精細繪畫,14-15 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皆使用此媒材歷久彌新。坦培拉因為顏料速乾的特性,藝術家作畫前畫布製作打底耗時費工,作畫時必須多層連續快速作畫,具有一定高難度,直到15世紀油畫盛行而逐漸式微。

曹吉岡改造坦培拉的繪畫技法,並保留一層層的製作打磨過程,但又借鑒水墨罩染的方式,保持間薄餘留的痕跡,卻又豐富了玉質的觸感。坦培拉的透明畫法與水墨罩染形成的一道道透明的痕跡,非常迷人,帶來審美的「感知的深度」。

曹吉岡的創作理念,認為傳統水墨畫的虛空是留白,是不畫,是以「無為」來表現虛空的概念,但他反其道而行,使用坦培拉經過十幾遍甚至幾十遍的「有為」塗抹,一層層虛薄的材料在乾燥的時間過程中沈積下來,這樣形成的虛空有了結實的觸摸感、物質感和厚重感,形成一種「實體」的、從「有」中而來的「無」。面對強大的傳統山水,他只取極少的元素融進風景中,生成不同於兩者的疊加態。這種疊加態是西方畫法的堅固性與傳統水墨的流動性之間的一種平衡,形成了文化識別上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比確定性,打開了更大的思維與想像空間。

曹吉岡認為不必用東方或西方的畫法結構去看待他的作品,它只是兩種表達方法、兩種藝術混生而成的另一種畫面的呈現。坦培拉作為成全虛無水墨的方法,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這是他刻意打造的模糊文化識別趣味。簡化為宋代禪意山水的淡遠,幾乎去除了自然山水的意象,如同一抹時光的淡痕,淡遠悠然。這是 「意境的深度」。畫面上黑白灰的處理,尤其是黑白的切分,形成至簡又極強的對比 。這是 「色覺的張力」。曹吉岡的平面繪畫與古典文人美學的空間有著深度契合,但這是繪畫極簡思維轉化之後,所啟動的幽微又悠遠的「冥想空間」。回顧中國山水畫的興起受到道家的觀點與思想的激發,「與自然合一」的觀念流行在詩人及畫家之間。宋元的山水畫,本身就是一種孤獨與沉默的藝術,充滿精神上的莊嚴與肅穆之情,有別於「風景畫」,山水藝術是富有精神性的。

早期作品《廣陵散》刻意與現實保持距離,而這種巨大的疏離感持續地延續至今的創作。傳統山水畫是一個「可居可遊」的理想世界,他的畫中沒有任何路徑供觀者進入,它與人和社會保持著距離,它是現實生活的對立或稱反象,是一片沒有溫度的風景,冷漠、嚴峻,沒有慾望。曹吉岡遁逸至中國山水畫中便是一種解放的方式。如此一來,沒有批判地對抗世界,而選擇在山水風景中,找到避世之道。沒有古代文人嚮往桃花源的閒情逸致,而是一種隔絕疏離的無人之境。

Bluerider ART 展覽訊息
「當坦培拉遇見山水」When Tempera met Shanshui -曹吉岡 Cao, Jigang 首個展
展期:2020.9.26 – 11.29 Tue.-Sun., 10am – 7pm
地點: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