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艙的未來感室內空間

 

在將來我們即將移民至火星,但在有限的空間裡,我們改如何連貫現在與未來的生活空間呢?

 

 

在1845年,美國詩人兼哲學家 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爾登湖》表述說:「我步入深林,去追求生活的意義,去直面生命的本質,看看是否能夠學到生活要教給我的東西,以免到了臨終之時才發現自己枉度此生。」面臨環境生態改變的我們,是否能從中探索生活的本質?

 

 

OPEN Architecture受邀參加日本國際級平面設計師—原研哉發起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與合作企業小米一起展開探索未來居住的生活實驗。

 

 

想像人類迫切的移居至火星,離開遙遠的家鄉地球,獨自居住在一個陌生的星球上。NASA第一位登上火星的太空員 Martha Lenio曾提起:「移民火星其實是探討可持續性的終極命題。居住在那裡將意味著對空氣、水源、食物、廢物等種種資源的循環利用。由於對地球自身循環系統的依賴,長久以來人類忽視對資源的回收利用,但是火星不會提供如此奢侈的條件。如果我們找到了在火星上可持續生活的方式,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也注定會因此改變。」說明了在極限環境中所需要的改變與調適,也是當今我們必須接受並且面對的生活議題。

 

當火星艙的「家」集結了藝術、科技、產品設計與建築,會是什麼樣子呢?

 

▼火星艙採用輕型材質,在開啟後可以充氣成更大的空間。

 

整個火星艙分為兩個部分,一邊是科技打造的堅硬箱體,一邊是生物曲線的柔軟球體。箱體容納廚衛設施以及隱藏在面板之後的循環設備,球體部分則為起居空間,其兩公尺平方的地面可以自由調節硬度,白天是地板,晚上則變成柔軟的King Size床。試想人們在火星上每天挖礦歸來,更衣淋浴之後,便可以回歸功能性的空間,能透過圓窗,回望家鄉地球。

 

 

▼室內空間包含起居的空間,同時有廚衛設備。

 

設計主軸提倡家的感覺,使置身事外的人類,也能因為便利與人性化的生活機能感到溫馨。MARS Case / 火星生活艙,以一個自循環、零污染的居住空間,延續到一個基於極限運輸尺寸、能夠靈活遷徙的微型住宅。除了火星,它也可以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不管是城市的夾縫,還是大自然的廣闊天地,成為年輕人追隨自由、仰望星空的理想之家。

 

▼人性化的面板設計,提高生活機能與品質。

 

火星艙這間微型住宅如電影情節般帶領讀者們去趟未來,也讓人不禁省思在侷限的空間裡,身為人類真正需要的空間大小有多少。在一個0污染的星球上,人們是否能重新適應?空間在其中又能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資料來源:OPEN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