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築概念設計服裝!旅英30年潘貝寧的解構時尚:以人為尊!實踐「連續性質尚」而非「顛覆性時尚」

當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變數時,我們是否要認真考慮投資的不能再是變量而是真正的常數,雖然未來創新的科技令人興奮,但今天要與大家討論的是連續性,不是顛覆性–潘貝寧(Bernice Pan)。

DEPLOY創辦人潘貝寧(Bernice Pan)。

穿著一套黑色連身正裝,踩著高跟鞋,身段優雅,卻不時率性大笑,她是DEPLOY創辦人潘貝寧(Bernice Pan);也是知名建築師潘冀和國立海洋大學教授孫寶年伉儷的小女兒,不但曾代表歐盟參加時裝週,還三度躍上BBC,講述永續設計的理念。

近日,潘貝寧(Bernice Pan)受邀《天下文化》於93巷人文空間舉辦永續時尚論壇講座;以「以一變多」為核心主題,分享如何將服裝的多元客製設計整合在適合自己的風格中,進而變出多功能穿搭,並從自己的生活出發,推行零浪費循環經濟。

潘貝寧擁有一顆理性的腦袋但做了一個感性的事業。

將系統性問題轉化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衣服幫我們做事,不是我們為衣服做事情。」這是潘貝寧常說的一句話,更映照了她一件抵三件的服裝風格。衣服可拆解、組合的優點不只減少資源消耗,也因變化度高,讓購買者隨不同需求,自行搭出理想造型。

而在面對時尚產業高成本與高競爭的難關,潘貝寧「以人為本」,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從消費主義到價值主義,以根本找尋「穿衣者的需求」,去瞭解客人的真實生活型態,在生活裡面到底有什麼樣的問題是還沒有被解決的?都是潘貝寧(Bernice Pan)設計服裝的思考關鍵點。

例如,有一次潘貝寧(Bernice Pan)想到「洋裝為什麼都沒有做口袋的設計?甚至沒有一個男人會去買一條沒有口袋的褲子,為什麼女人的服裝上卻沒有?」從此DEPLOY的每一件洋裝上均設計了質感口袋,讓女生盛裝時也可以很方便的放些小物件,而口袋布料與服裝面料色塊的對比,更修飾了女性的身材。

「設計女人的衣服是我的特權。」潘貝寧將自身的感受與對外界敏銳的觀察,結合於服裝中,同時帶來功能性與獨有質感。

市面上永續環保服裝價格通常較高,是否侷限了消費者購買的意願?

潘貝寧:完全不是!我一件外套穿10年,每隔一週都穿,算起來1年穿30次,即使是3萬元的衣服都已經變成300元在穿了;而當你買了價格相較低的服裝的同時,其實也無意識的支持了剝削人力和環境資源的嚴重問題。但沒有人喜歡一天到晚穿同樣的衣服,所以我們才要設計能夠多種變化角度的服裝,來滿足我們自己的美學心理。

 

從品牌創立到現在,有沒有顧客因為穿上DEPLOY的服裝後而發生令人感動的事?

潘貝寧:每一次的設計我都一定會親身為客人服務,我最小的客人14歲、最年長的即是94歲。這個問題讓我在腦中浮現一位女子的畫面,她的尺碼非常大,大到裁縫為她量身的時候需要兩個人的手臂才夠長,所以你可以想像這位女士對她的形象並不是這麼的有信心,而她來找我們為她訂作她50歲的生日派對禮服;做完禮服請他穿上身之後,我看見那位女士整個人亮了起來,並且對著鏡子裡的她露出一抹自信的微笑,並跟我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衣服是能夠讓她穿起來覺得自己是尊貴的!」,當下我是非常感動的。

解構時尚  以建築概念做衣服

在臺灣出身的潘貝寧(Bernice Pan),高中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之後到英國留學攻讀劍橋大學建築學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建築與室內設計碩士。從讀大學開始,潘貝寧就把24小時當成48小時用,白天讀書、晚上工作。大學畢業後,在建築業工作一年,決心轉作服裝設計。當時她自問,設計師可以做些什麼造福人群?

面對從建築界跨界至時尚服裝行業,潘貝寧自有想法。

潘貝寧:其實我從來沒有覺得我轉行了,我只是應用不同的介面來從事設計。在就學時期我就一直思考到底要唸服裝還是建築,剛好那年不巧地進入了沒有服裝設計系的劍橋大學,變成了一個不能夠拒絕的Offer,但建築系也是我自己很想要唸的一門專業。而我最後會選擇服裝產業的原因,是因為我看到服裝造成的環境問題比建築嚴重很多,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危害地球的產業;於是我決定做一位與建築相較之下比較接近「消費者」的服裝設計師,期望藉由我的設計能夠為世界帶來正面的改變。

您擁有建築的背景與基礎,在設計服裝時的掌握性會比較好嗎?

潘貝寧:建築的結構影響對我非常深刻!建築是3度空間,人也是。

最後DFUN也問到,為什麼品牌名不叫Bernice Pan而是DEPLOY,潘貝寧則笑著說:「因為不是為我而做的,而是為我們做的,DEPLOY意旨一個行動精神,有遣派之意。」

當今很多東西都隨著時代更迭而改變之時,潘貝寧在為設計的多樣性前進之外,也不忘回歸本質,為下一代的未來與時尚貢獻一己之力。

 

◎Photo via:DEPLOY

◎Resource: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