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空間 禾磊建築.梁豫漳

TEXT= Viola Chen  PHOTOS=藍聖凱、梁豫漳

猶記得十年前光點電影院於中山北路上的台北之家盛大開幕,原美國大使館官邸透過空間設計而被轉化成為台北都會中,一個集時尚、藝術與文化的場所,使台北人驚艷;十年後光點以截然不同的姿態,與你我再度於華山文創園區相遇。說來也許令人吃驚,但你可曾知道這兩座電影院其實皆是出自同一位建築師之手?而他的名字正是 ─ 梁豫漳。

DSC_0964

「Twin House」2004-2009 宜蘭楊氏兄弟住宅立面開口。

初次與梁豫漳的相遇是在今年初剛落幕的TI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他以「White Boxes Project白盒子計畫–URS13南港瓶蓋廠展場設計」一案榮獲展覽空間金獎。給人印象總是親切靦腆的梁豫漳,更在會後首次答應了DFUN的專訪。

「愛麗絲的鏡子」2009-2012 臺北華山光點電影館-中庭電梯與空橋。

自小喜愛畫畫的梁豫漳,從不曾想過要念建築系。大學時進入了成功大學的工業設計系,憑著自小對環境敏銳的觀察力,在2D與3D思維轉換間顯得駕輕就熟;同時,他也發現了建築的天地,深深的被建築更深更廣的思維所吸引。於是轉入建築系,正式踏上追尋建築旅程中的第一站。

 

服兵役時,也是第一次親身體驗到自己的作品被真正蓋出來的震撼。「原來只是在圖上的想像,突然間你就這麼活生生的走進了那個空間。」「當圖紙上的線條拔地而起,被建構出來,存在在世界上,讓你的身體去經驗、去感知、去記憶屬於自己私密的空間經驗。」梁豫漳回憶道。

 

退伍後,梁豫漳進入蘇喻哲建築師所主持的大硯建築,並在兩年之後,順利申請上了哈佛大學設計學院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 (MAUD)課程。美國學院的多樣性與多元化課程讓梁豫漳經歷了另一段截然不同的學習歷程,不論是體驗到Herzog and de Meuron 對材料與建構的體認和想像;還是驚艷於西班牙建築師Enric Miralles天馬行空的空間操作;或是Linda Pollak嚴謹的設計思考邏輯。

「流轉」2011 花蓮豐美綠境平地森林藝術節。

成立禾磊建築後,至今也默默累積了十年的光景。梁豫漳說:「建築與生活有一種特殊的實質關係存在。建築是生活的包覆,而生活就發生在其中。」建築師是先透過敏銳的感知,再以材料及組構的方式,構築出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空間存在。「就好像人生一樣,建築設計也是成長過程的累積,不斷的透過外在的事件而有了重新的定義或發展。同時,你的人生也因而跟這整件事情的學習慢慢的發生了關係,被調整到了同一個頻率上一起前進。」梁豫漳感性的形容。而未來,梁豫漳也期許自己,在下一個十年能夠有機會回頭看見自己更突破性的成長。

白盒子計畫 White Boxes Project」2011 臺北南港瓶蓋廠都市創意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