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城市空間記憶


TEXT = Ashley Chen  PHOTO = 何庭峰

 

「將事情或物件神化,反而令人無法隨心感受到動人的真實面。」—何庭峰。

 

建築師何庭峰因求學時打下了手繪基礎,之後受歐洲漫畫Francois Schuiten影響,開啟了一連串的繪畫路程,他於2013年開始於臉書上經營「建築大叔」專頁,以手繪塗鴉的方式分享自身對於建築或城市的思考面向與旅行視角。

 

何庭峰繪出於紐約旅行時所見的城市風景。

 

觀看城市的尺度改變

村上春樹曾有一段話:「 當我們回頭看自己走過來的路時,所看到的仍似乎只是依稀莫辯的『或許』。我們所能明確認知的僅僅只是現在這一瞬間,而這也只是與我們擦肩而過。 」 人生中有那麼多的猶疑,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際遇,而那些從沒想過的,或者以為不可能發生的,無意間就成就了生命中的某些確定。

「由於我是從簡單的小城長大的,而且現在澳門也處巨變的過程中,所以我心中看城市跟建築的那一把尺大概是我小時候的澳門吧,一個已經不存在的澳門。」而九〇年代港澳人對於台灣的印象是,「台灣以前只會在我的歷史課本上出現什麼十大建設的地方,還有在立法院打架的新聞畫面。」何庭峰笑著這樣說。然而,這樣一個在當時仍在發展中,尚有些混亂的國家,卻還是讓他因為建築而跨越了六百多公里的距離,現正定居於台北工作及生活。

 

詼諧幽默的繪畫風格在各界廣受好評。

 

與希望建築的相遇

不管是必須的亦或是不必要的,無法停止思考已然成為都市人的通病,而談到最喜歡的旅遊地點時,何庭峰無法掩飾對於大自然的敬畏與嚮往。28歲時遠赴瑞士就讀都市設計,那個時候他才真正感受到自然美景所帶來的衝擊,「讀書的時候週末坐火車去郊區,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麗,跟看看當地的建築都是我當時很常做的事。由於我是一個完全在城市長大的小孩,也是因為瑞士的自然景觀才讓我發現人造物(建築)如何震撼,都還是無法跟大自然比擬。」何庭峰這樣說。於是心之所向,仍是回歸自然。

 

於瑞士策馬特當地傳統小屋所得到的靈感,回台灣後實際應用於設計提案上。

 

旅行最迷人的部分,莫過於無法預期的冒險,那一點期待且忐忑的感受都為回憶製造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記得有一次為了看Peter Zumthor的小教堂St Benedict Chapel,由於當時還没有智慧型手機跟Google Map的幫助,所以下了火車站之後有點迷路,一小時的行程走了約莫兩、三個小時,在山路繞來繞去,烈日當空,我的身上也没有帶水,就在身體狀況快要達到極限時,突然間我到達了St Benedict Chapel小教堂,而且更神奇的是在小教堂前竟有一個溪水匯聚而成的飲水池,讓我這樣疲憊的旅人能夠補充水份,之後躲進空無一人的小教堂乘涼,這種先苦後甜的煎熬對我這個無宗教的旅人來說也彷彿看見了光。」

 

位於蘇黎世的MFO-Park的立體公園,為城市創造了更多可能。

 

建築人的獨到視角

多年從事設計的何庭峰也悟出了對於設計的體會,「在設計領域了解太多不同的理解,讓事情或物件神化的狀態反而不一定是好事,也只會讓自己無法隨心找到那一個感動人的真實面。」實際上,每個人因生命經驗的不同,對於各個空間的感受相異是必然之結果。然而,做空間設計的人在世界之大的尺度裡,所看見的事物面向與層次或許跟我們想得不一樣,何庭峰表示,當然會想看到比較有趣的空間,又或者是期待與文化面有關聯的事情在城市中發生。「我原本也以為我們比較會看空間或看設計,但由於我太太並非做建築的,跟她出門久了反而有另一種領悟,只要是好東西就能感動別人。」何庭峰說道。

至於推薦的空間,何庭峰憶起的是在蘇黎世的MFO-Park,一個立體的城市公園,跟一般城市中的平面公園相比,MFO-Park創造了圍繞的空間性,在穿透的立體框架上,由於垂直的分層創立了公共空間中不同私密性的機會,但保有公共空間中應有的安全性。在不同季節來到此充滿實驗性的公園會有不同的樣貌,某個都市的故事必定能從此展開。

 

【完整內容請見DFUN雜誌九月號

 

建築大叔 何庭峰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都市設計碩士,交通大學建築碩士,東海大學建築學士。香港出生,成長於澳門,十八歲到台灣,現定居台北,從事建築設計工作。試圖以多元角度描繪城市與建築,因此發展出能與大眾對話的建築漫畫創作。2014年以「台北二分之一」參與探討城市空間的展覽「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並著有建築漫畫《Taipei 1/2:建築大叔的城市異想》與《不用工作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