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設計・現代俠客行(下)

TEXT =Carrie Lin   PHOTO =工藝中心

“用設計方法去思考竹藝對現代人的意義。”-許阿枒

好奇心使然 翻轉工藝新思維

許阿枒談起竹藝的製作困難,從竹的本質開始談起,竹為天然材質,和機器精算出來的素材相比,非常難控制,隨著竹在自然生長的年齡、陽光照射的多寡,都會影響竹的不同質地,但也因此,竹藝作品才如此豐碩迷人,獨一無二。除了推廣生活竹編教學,阿枒也將純工藝創作視為生涯目標。他說,其實日本人的竹工藝創新實驗與現代化,早就在五十年前發生。取其精華,阿枒希望能透過教學和展演,刺激台灣民眾,無論是實用竹器,或實驗性竹器,讓他們對竹藝的印象不再只是停留於廉價的竹器用品,或超級精緻,但缺乏現代語彙的藝品。「我希望學員不只是學習技術,還能培養思考力。」文博會上,透過各工藝師展露半成品和過程,身為工藝師,在意作品完整度的阿枒也不好意思了起來,沒完成的作品怎麼好意思給人家看?但看著別的工藝師製程,許阿枒也燃起好奇心,他意識自己就像一般民眾那樣,心態會歸零,歸零才能重新認識新事物。策展單位一反過去展示完成品的方式,展示工藝過程,讓民眾認識到工藝的本質,這點與阿枒的理念不謀而合。

 

畢生志業 建立台灣竹工藝特色

台灣從事傳統工藝的條件其實很嚴苛,缺乏產業鏈難以生產,加上很多知識系統沒更新,讓從業者做什麼都得從頭來。但身為網路世代的好處是,人與資源的串聯和資訊流通都很快,工藝師可以即時的將作品公開與民眾互動溝通想法。需要資源也易透過網路找到,缺乏資源絕不會是傳統工藝難以推動的理由。阿枒認為,傳統工藝的樣貌和內涵才是重點,它不見得需要很用力的創新,但需要的是,轉化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彙。像是讓民眾覺得,你做的竹編我能用。或是,你說的竹編故事引起我的共鳴。跟只是創作相較,我認為這才是最難最有挑戰性的。

有句話說「Local is global.」,台灣的工藝師還有一件事要挑戰:做出文化特色。台灣的竹工藝教育一向不注重文化層面和設計的關係。我們的竹編形式學日本人,但沒有日本人的內涵更別談自己的內涵。台灣的河洛、客家和原住民族群的編器各有特色,但民眾知道嗎?所以我著手田野調查,拜訪各地耆老,去了解全台灣的不同的竹材與編器,和當地的歷史文化,打算書寫記錄這一切,並且傳達,其實現代民眾也可以像長輩那樣,做出自己的器具喔!

缺乏生活記憶的傳統工藝註定消失在時代的洪流。推廣竹工藝其實不需要偉大的口號,我們更需要的,是讓它實實在在的,重新回到家庭生活,就像當年媽媽看著祖母做個蒸粿籃,不知不覺學起來了。

 

想看更多竹藝師許阿枒專訪請至:工藝設計・現代俠客行(上)

▎本文出自DFUN雜誌NO.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