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失去全部建築之後

TEXT = DFUN

在全球災難頻傳的時代,毀滅與破壞之後人類與建築及自然之間的關係被歸零重啟,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 說:「一切盡失的災區正提供了最好的機會給我們去重新審視,從零開始,面對建築真正的意義。

這場由RIBA 在英國倫敦舉辦的「Creation fromCatastrophe」展覽,透過草稿、攝影作品、錄像、書籍及模型為範例,首次匯集世界各地經歷火災、地震、海嘯等天災後,自毀滅中復甦的城市與社區之建築作品,忠實呈現建築面對大自然無可抗拒的脆弱與重新崛起的力量。

design-for-water-communities-lagos-nigeria-by-nle-c-nle

此展由Jes Fernie 與Stephanie Sutton 共同策展,展場為David Chambers 及Kevin Haley 所成立的AberrantArchitecture 所設計,大膽地反映災後城市天際線的變遷,並引領觀者穿越18 世紀的里斯本,19 世紀的芝加哥,20 世紀的斯科普裡與近年尼泊爾、尼日利亞、日本、智利、巴基斯坦和美國的災後建築。參展作品包括來自巴基斯坦的女建築師Yasmeen Lari,智利ELEMENTAL的Alejandro Aravena,由Rem Koolhaas 領軍的荷蘭OMA,日本的坂茂、伊東豊雄,代謝派(Metabolism)的丹下健三及黑川紀章,NLÉ 建築師事務所以及英國建築師Sir Christopher Wren 之作品,展期間亦有一連串來自各國建築師的對談講座。

LONDON, ENGLAND - JANUARY 26:  A model for post earthquake community centre in Japan by Toyo Ito, Kumiko Inui, Sou Fujimoto and Akihisa Hirata features in Creation from Catastrophe, a new free public exhibition in the RIBA Architecture Gallery at RIBA on January 26, 2016 in London, England. The exhibition opens on the 27th January and explores how cities have been reimagined after disasters, from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in 1666 to the 2015 Nepal earthquake.  (Photo by Tristan Fewings/Getty Images for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RIBA))

改變的力量
今年適逢倫敦大火350 周年,此展透過原始草圖的展示傳達倫敦從1666 年大火災(The Great Fire) 後倫敦金融城內囊括13,000 棟房屋及84 座教堂皆被摧毀成廢墟,但在城市改造後倫敦一舉擺脫困境成功塑造全球金融中心的形象。連英國作家Daniel Defoe 也曾說,「如果沒有那場大火,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經濟不會有那麼快的起色。」

而幾乎摧毀了里斯本及其周邊地區的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死亡人數高達六萬至十萬人,伏爾泰甚至在其小說《公正》一書中寫下了他對里斯本地震後的評論:「如果世界上這個最好的城市尚且如此,那麼其他城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但災後重建的里斯本以大量的廣場和寬闊道路重塑城市佈局,這是在歐洲最早使用分散地震力量的建築之一,透過此展可一睹當時首創的對稱木格框架建築模型。

womens-centre-darya-khan-pakistan-designed-by-yasmeen-lari-c-heritage-foundation-of-pakistan

回歸建築本心
展覽中也陳列了2010 年智利大海嘯侵襲海濱城市時,由2016 年獲普立茲克獎的智利建築師Alejandro Aravena與當地政府及市民,共同參與地震後的重建工程 VillaVerde (2013),由此可見他的建築專業及災後應對方案。

同樣在 2010 年遭遇洪水襲擊的巴基斯坦,建築師Yasmeen Lari 採取了另一種獨特的方法,在災區和建築系學生一起訓練當地居民建立自己的竹屋,而2012 年奈及利亞洪水肆虐時NLE 建築師事務所則發展出兩種不同的生態建築,分別為利用當地材料所打造會漂的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以及利用再生能源系統為結構的濱海居住區飄浮媒體平台(Chicoco Ra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