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大揭密】凝聚光影的建築師 沈庭增

TEXT = Chelsea Wu

時序回到2016年,一座像是漂浮於海上的島嶼佇立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廣場,隨著陽光灑落,每看一次都是一種不同的驚奇。由成軍三年的沈庭增建築事務所打造的《浮光之間》成了市民打卡拍照的熱門景點,建築本身捕捉了光與風,每當造訪一次《浮光之間》就能體會自然的瞬息萬變,就像把自然語彙裝進這個裝置裡,遊客也自然地成了風景裡的一角。

 

放進建築裡的大自然

隨著日夜轉換,《浮光之間》展現出光的不同樣貌。

 

枝光院透天住宅_台灣竹北

位於竹北的住宅建築,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城市裡,以一個清晰的空間架構使景色與日光延伸至住家內部,成為居家空間的一部分。

 

DFUN雜誌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後,拜訪了沈庭增建築師,讓我們一探他平時的靈感養分吧!

Q:對你而言,設計過程中什麼是最好的靈感養分?如閱讀、電影、旅遊……等,可舉例與我們分享嗎?

A:我們找的是線索,反而不是靈感。我們要在北美館做一個臨時的建築物(為期三個月),因此我們根據基地的自然環境尋找線索與建築物有連結,像是風、陽光等自然環境都是我們抓住的線索。在找線索的時候就會跑出一些靈感,像是Sara雕刻家的作品,我們會去思索雕刻作品是如何去改變一個場域的氣場及氛圍,那麼我們要提的方案是否也會具有為一個場域注入不同的氛圍,以及帶動新的可能性。

 

Q:你如何看待近期高跟鞋教堂的議題?

A:我覺得近期形象很鮮明的建築,若是沒有與周圍的環境有所連結,雖然達成了話題性效果,但建築不該是個奇觀,人們反而是一種獵奇的態度去觀賞。即使建築物令人吸睛,但這對環境來說反而是種破壞。

我還是希望人們對於浮光之間存在一種好奇心,但再探其究竟,可以感受到這個地域因為人造建築有了不同感受和互動經驗,每次和它接觸,都因為自然光灑落展現出不一樣的面貌。

 

Q:和我們聊聊什麼養的生活體驗會成為你的設計概念。

A:旅遊和電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閱讀,建築是固著在土地上的,而電影可以帶我跨越土地的限制去看見一切,但我吸收的還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像是電影給我的形式,例如影像的描述方式,而這些會讓我在設計房子時會為我帶來「新的想法和型態」,這與房子的外觀無關,而是回到創作本身。對我來說,電影就是可以鬆開我的腦袋吧!廣泛的閱讀新知是一個設計師的不可或缺的養成。

 

Q:在日常生活中,你認為你的職業病是什麼?

A:所有的東西都用作品的角度去看待它,看到生活中的大小作品都會去想創作者的付出的想法,這變成是我的職業病吧!

 

Q:您推薦什麼樣書籍給想加入建築界的人?

A:廣泛的閱讀是很重要的,若對一本書特別有感覺,它自然對帶你進入下一本書。我看的書我別人覺得太古老(笑),像是科比意著作的《小房子手記本》,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書對每個人不同的效果,依你的經驗去感受。另外有一本書我也很推薦--《建築為何重要》,裡面對於建築的描述很全面,這是一本一般人都很好閱讀的書,你可以藉由這本書瞭解建築師在想些什麼。

《小房子手記本》

 

《建築為何重要》

 

▎設計師簡介

  •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 2013年成立沈庭增建築事務所
  • 實踐大學兼任講師
  • 作品《浮光之間》北美館「X-site計畫」首獎

圖片來源:沈庭增建築事務所臉書、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