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移的設計況味 專訪蕭青陽
TEXT = Dana Chen
「在那個年代形成的,後來的年代無法取代。」── 蕭青陽
對設計者而言,設計的創發場域會在哪?是不斷翻新時尚潮流的都會中,還是在總會令人驚豔的自然裡?設計讓人選擇停駐、再深入挖掘,還是讓人選擇流浪、不斷探索?此次DFUN雜誌專訪到近期用雙腳深入美國沙漠、日本高山,甚至跑過多個台灣馬拉松的設計師蕭青陽,藉由設計結合旅行的豐富經歷,與我們再次凝視與定義他心中的工作空間與難忘的旅程記憶。
承載故事的空間
台北尚要進入冬天,專訪蕭青陽的這日,心情卻被豔陽高照的氣候召喚至充滿活力的夏天。踏入蕭青陽的工作空間,整室沉木色系的寧靜與舊時懷想襲來,牆上綴著幾幅紅極一時的唱片海報和兩尊充滿部落色彩的守護神(其中一尊還掛著蕭青陽跑馬拉松的獎牌戰績),在午前的日光披覆下,彷彿刷上特殊濾鏡般,使人產生古今時空重疊的錯覺。更別說桌上幾個具時光印記的茶具與一字排開的翰墨,擁有這個工作室的主人──蕭青陽,就像古代行走四方的俠客,令人不禁揣想他如何安排生活與設計工作。
談到滿室因長期遊走中和跳蚤市場和到處旅行的戰利品,蕭青陽認為每個物件都蘊含著他人的故事及旅行當下經驗,而逛了20年的跳蚤市場總是能激發他因好奇心而持續探索的精神場域。近期著迷茶具的他,到跳蚤市場專找各式各樣的茶具。「看到一些好的東西,我總是會想像什麼樣的人曾經擁有這些物件,為什麼會把這些東西丟出來?有時候老闆會跟我說這東西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對跳蚤市場上癮,每個禮拜、每天都想要去逛逛。」
除了旅行中具紀念性的物品,在客廳中幾張「固定成員」──沙發,在土耳其藍與柔綠色系中,譜寫了特定年代的專有美感。這些織布椅墊結合木製椅座的沙發椅,是蕭青陽在社區固定丟棄大型家具時段帶回來的。「除了要能扛回這些東西,還要有好眼光。」不論是一開始讓老師傅重新表褙或是一再修補的單椅,散發台灣五、六零年代摩登個性的這些物件,「它們看起來就像老爵士一樣,最具潮流、最具設計感。」「在那個年代形成的,後來的年代無法取代。」
▎完整內容請看NO.59期DFU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