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橫跨50年回顧首展揭幕!書法不只是文字,更藉由墨運與筆勢彰顯書者內在

「董陽孜」是許多朋友的共同偶像,是文字的傳人,是將書法實踐跨領域的第一人。

知名藝術家董陽孜個展「董陽孜:行墨」於今(12/14)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盛大開幕。

「行墨」是藝術家董陽孜的首次回顧展,將依時序呈現不同時期對文字的感受與演變,重新梳理與展出她橫跨50年來以筆墨作為媒介所進行的創作之旅。即便年事已高,董陽孜的書法依然與時俱進,在跨界領域絲毫不見保守,一次次的突破傳統書法,在人們心中與現今當代社會留下一撇永恆的文化記憶。

書法藝術家董陽孜老師。

董陽孜1942年出生於上海、十歲來臺,自幼臨習書法,自顏真卿楷書和魏碑臨寫入門,後經蘇軾與黃庭堅等傳統書家行草,並於1960-70年代求學階段接受各項西方媒材訓練,於書寫中逐漸溶入西方現代藝術構圖;求學期間曾先後向張毅年、丁念先、臺靜農、張隆延、傅申等書畫家請益。畢業後赴美深造藝術創作,就讀麻州大學藝術系,主修油畫、副修陶藝,同時也與臺美各地區參與書畫展覽。

其筆力剛健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展場設計由陳瑞憲規劃。

隨著空間與光線的流動,書法線條猶如一位舞者,搔首弄姿,伴隨著文化底蘊翩然起舞。

隨著年齡增長,董陽孜說她當然會受環境的影響、也會有情緒,因此她的字也會浮動與變化。

這次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向董陽孜老師致敬的回顧展中,將展出董陽孜各個時期的作品多達約94組件,帶領觀者一次親眼目睹董老師一路上對書法從形式到破解各家筆法的探索。包跨她早期學生時代的西畫(油畫)創作與書法臨寫,到1990年代末之後所作的數項巨幅書法,呈現藝術家創作發展歷程及各階段的自我突破。

巨幅書寫的呈現方式具高度表現力,不僅有書畫合一的表徵,對於文字內容與筆墨線條結合的表現愈加精煉;引起觀者視覺上的震撼,也挑戰傳統書法的觀賞方式。

近幾十年來在台灣各地經常可看到董陽孜的題字,如「臺北車站」大廳題字、「雲門舞集」、「金石堂書店」與桃園機場海關「出境」及「入境」等字樣皆已深入民眾生活記憶,致力將書法美學與視覺藝術融入現當代生活當中。

董陽孜表示自身對書法藝術的推廣,是希望能讓民眾重新熟悉我們文化中的文字藝術,亦能夠讓網路時代的民眾有機會提筆寫字,以書法美學傳承文化,讓世界看到文字的力量和現代性,期許大眾與她一同延續臺灣筆韻文化之美。

▌展覽資訊

展期:2019/12/14–2020/03/08

展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及二樓2A展區

▌開幕座談

時間:2019/12/14,14: 30-16: 30(14:00開放進場)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視聽室

以「擴延中的書法」為題,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石守謙、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視覺藝術系教授沈揆一,3位重要書墨藝術研究者發表短講,並由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吳超然教授主持座談。

 

◎Photo via:陳瑞憲、台北市立美術館

◎Resource:台北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