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四星盛讚,集結臺灣堅強陣容:王榆鈞《明 Dawn to Dawn》音樂劇場
TEXT /Queenie W.
從倫敦的一片盛讚聲中,終於將作品帶回臺灣。音樂藝術家王榆鈞將於12/27-29一連三天,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帶來今年年末最值得期待的「音樂劇場」作品——《明 Dawn to Dawn》,作品靈感來自德國導演郭貝爾的作品《史迪夫特的事物》,突破傳統文本框架,以音樂聲響與劇場的異質元素互滲,於倫敦演出期間獲得英國藝術媒體The Reviews Hub 四顆星評價。臺灣演出版本除集結陣容堅強主創團隊,更邀請到萬芳擔任嘉賓,邀請觀眾共同沉浸融匯音樂、空間、燈光、影像與服裝等元素交織的劇場體驗。
王榆鈞創作領域橫跨劇場、舞蹈、電影配樂、VR配樂、影像、文學、展覽與當代藝術,而「音樂劇場」始終是王榆鈞亟欲挑戰的劇場形式,別於傳統劇場對視覺及文本的強調,「音樂劇場」以音樂為核心,以音樂聲響與劇場的異質元素互滲,試圖擴延至空間。王榆鈞說明,《明Dawn to Dawn》模糊線性敘事,專注探究結合音樂與實驗聲響,企圖在抽象的聲音詮釋裡,勾勒出差異性的感知經驗。
回顧近年創作,王榆鈞進一步提及自己在面對文化認同議題時,看見世代與歷史之間的關係與狀態變化,往往處於不確定、缺席、不明狀態之中,「或許與這種不明狀態共生,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存在性與自然。因此,《明 Dawn to Dawn》以日與月輪替而象徵時間性的「明」,來指涉一種「不明」的生命境況。試圖跳脫以主角為主的文本敘事方式,將權力下放,創造一個讓觀眾可以從『流、徑、身、晃、刻』找到各自敘事的場域。」
脫逸針對敘事的線型思考方式,為讓觀眾可以更加沉浸現場,音樂、空間、影像、燈光、服裝、環繞聲場則為王榆鈞企圖整合與表現元素,除與才華洋溢的設計群們一起激盪之外,也以生活裡圍繞人們身邊物件多樣性作為發聲體,再反轉路徑由多生一,呼應器樂演奏由一生多的概念,形成雙向運動。另外,被王榆鈞撿回家陪伴多年的古董鋼琴結構體,象徵外於運動路徑的可能性,也將一起登台演出。
今年《靜寂寂》專輯,王榆鈞邀請萬芳合作《盼望》一曲,情感真摯動人,回應歌迷的盛情期待,萬芳也將加入《明 Dawn to Dawn》演出,擔任特別演出嘉賓;兩人的合作始於2015年《一半》這一首單曲,從此結下美好緣分,這回以音樂互文的轉譯作為精彩呈現,期待彼此能擾動既有劇場氛圍。
進入《明Dawn to Dawn》的世界中,觀眾也像是進入到一個有機、幻夢的空間之中,主創團隊偕同「FENKO鳯嬌催化室」合作,構想來自於空間設計創造一個利用空間視覺焦點:凝視的幻想,進而聯想到了「紙」這個媒材,兩方一拍即合,期待尋找到紙藝與表演藝術之間多維度的碰撞,不只是單一的對話。
此外,王榆鈞透過萬芳、巴奈與馬躍・比吼的互動關係,得知台灣存在一個叫做「南島魯瑪社」的〈整個部落都是我們的教室〉計畫,他們透過編寫母語課本與創生母語教室,找回失去的原住民語言。亦反映出《明 Dawn to Dawn》的核心概念,他們也在一種不明狀態中與之共生,以自己的方式想找回自己的語言,可以是言說的語言、文化的傳遞,更可以說是生命的本質。因此,此次《明 Dawn to Dawn》發起「看表演,做公益」的公益捐款計畫,將部分表演收入作為公益捐贈。試圖拋磚引玉,鼓勵更多人支持這個公益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