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織造 池上榖倉藝術館
TEXT = Debbie Yang PHOTO = Debbie Yang
想像中的池上,停留在廣告裡的金城武,黃金稻田中的雲門。
因著池上榖倉藝術館的開幕,第一次到了池上,在氣溫18度的黃昏,原以為跟台北差不多的氣溫,一下車的風,讓人有些招架不住。
2014年,台灣好基金會開始認養池上當地的閒置舊空間,整修後邀請藝術家駐村,開展了「池上藝術村」十年計畫。作為首位駐村藝術家的蔣勳談及:「2014年10月底來到池上駐村,當時也沒把握,可能就來這住一段時間,沒想到,到現在,我就賴著不走了!」因為駐了一年,他會知道節令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從土地的紋理中,找到創作的能量。
「長期住下來之後,才知道田是完全手工,就是錦繡大地,像是刺繡一樣。」
藝術家又何嘗不是呢?透過感受而創作出的一筆一劃。
而為了能讓駐村延續下去,更多的藝術家來到這,作品如何能夠留下來?池上輾米工廠多力米公司的老闆梁正賢大方捐出自家60年的老榖倉,自費千萬改建成為「池上榖倉藝術館」,讓駐村藝術家作品能有在地自己的藝術館收藏展示。
負責改造榖倉的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老師陳冠華說:「這個藝術館,從態度上、想法上,到設計上,相較於我過去在花東的一些特立獨行的建築作品,我必須要對池上的村民負責。」
由於60年來使用榖倉最多的就是這裡的原住民,開幕這天,梁老闆堅持用原住民的祈福儀式,主祭的頭目感謝大地之母,賜給地方恩賜,祈求平安。大自然的力量支持,池上的農村生活沒有消失,相信無論是池上村民,或是駐村藝術家,都在這,用各自的方式,重新找回土地的價值。
過去,這個榖倉藝術館,作為人與環境共生的中繼站;未來,將是在地居民、遊客藉此了解藝術家與環境共生的起點。
原來,下車時所領受的風,是池上開闊的山與田張開雙臂歡迎我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