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失去全部建築之後
TEXT = DFUN
在全球災難頻傳的時代,毀滅與破壞之後人類與建築及自然之間的關係被歸零重啟,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 說:「一切盡失的災區正提供了最好的機會給我們去重新審視,從零開始,面對建築真正的意義。
這場由RIBA 在英國倫敦舉辦的「Creation fromCatastrophe」展覽,透過草稿、攝影作品、錄像、書籍及模型為範例,首次匯集世界各地經歷火災、地震、海嘯等天災後,自毀滅中復甦的城市與社區之建築作品,忠實呈現建築面對大自然無可抗拒的脆弱與重新崛起的力量。
此展由Jes Fernie 與Stephanie Sutton 共同策展,展場為David Chambers 及Kevin Haley 所成立的AberrantArchitecture 所設計,大膽地反映災後城市天際線的變遷,並引領觀者穿越18 世紀的里斯本,19 世紀的芝加哥,20 世紀的斯科普裡與近年尼泊爾、尼日利亞、日本、智利、巴基斯坦和美國的災後建築。參展作品包括來自巴基斯坦的女建築師Yasmeen Lari,智利ELEMENTAL的Alejandro Aravena,由Rem Koolhaas 領軍的荷蘭OMA,日本的坂茂、伊東豊雄,代謝派(Metabolism)的丹下健三及黑川紀章,NLÉ 建築師事務所以及英國建築師Sir Christopher Wren 之作品,展期間亦有一連串來自各國建築師的對談講座。
改變的力量
今年適逢倫敦大火350 周年,此展透過原始草圖的展示傳達倫敦從1666 年大火災(The Great Fire) 後倫敦金融城內囊括13,000 棟房屋及84 座教堂皆被摧毀成廢墟,但在城市改造後倫敦一舉擺脫困境成功塑造全球金融中心的形象。連英國作家Daniel Defoe 也曾說,「如果沒有那場大火,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經濟不會有那麼快的起色。」
而幾乎摧毀了里斯本及其周邊地區的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死亡人數高達六萬至十萬人,伏爾泰甚至在其小說《公正》一書中寫下了他對里斯本地震後的評論:「如果世界上這個最好的城市尚且如此,那麼其他城市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但災後重建的里斯本以大量的廣場和寬闊道路重塑城市佈局,這是在歐洲最早使用分散地震力量的建築之一,透過此展可一睹當時首創的對稱木格框架建築模型。
回歸建築本心
展覽中也陳列了2010 年智利大海嘯侵襲海濱城市時,由2016 年獲普立茲克獎的智利建築師Alejandro Aravena與當地政府及市民,共同參與地震後的重建工程 VillaVerde (2013),由此可見他的建築專業及災後應對方案。
同樣在 2010 年遭遇洪水襲擊的巴基斯坦,建築師Yasmeen Lari 採取了另一種獨特的方法,在災區和建築系學生一起訓練當地居民建立自己的竹屋,而2012 年奈及利亞洪水肆虐時NLE 建築師事務所則發展出兩種不同的生態建築,分別為利用當地材料所打造會漂的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以及利用再生能源系統為結構的濱海居住區飄浮媒體平台(Chicoco Ra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