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部落的贈禮 Kamaro’an

TEXT = Tong Chien  PHOTO = Kamaro’an

 

可曾想過外國人來台灣,你會推薦他們帶什麼回去?Kamaro’an宛如花東清爽和煦的風化作而成的工藝品,不只在今年為華山文創園區注入與眾不同的純淨氣息,先後為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更成為總統蔡英文拜訪馬紹爾群島的贈禮。一雙雙質樸的手,將台灣工藝推向世界各地,他們與我們生長在同一片島嶼,他們的工藝出自淨土,始於本心。

 

Kamaro’an揚名國際的浪草燈以蓆草編織而成,配上訂做的菱形燈架,透出簡約純淨的氣質,成為拜訪海外的贈禮。

 

工藝,是一首部落傳承的曲。

你可以說Kamaro’an是由林易蓉、張雲帆及劉立祥三位年輕人開始,卻難以忽視簡約脫俗的工藝設計與成熟穩健的商業模式背後,是一首由部落文化交織而成的醇厚歌曲。早在當代「共享經濟」與「社會企業」的概念鮮明以前,阿美族就以此方式思考及生活,不同的思維,造就獨特的工藝氛圍。

「我們漢人會覺得這個是我的作品,它衍生出來的利益應該都要歸我所有,就像授權一樣;可是阿美族的社會觀念真的不一樣,他們會覺得我這東西,本來就是從部落的文化來的,如果部落的其他人也可以一起賺錢,那是非常合理的事情。」Kamaro’an的創辦人之一張雲帆細心解釋著。因此Kamaro’an的工藝,完全不假他人之手,全由部落的工藝師與年輕人完成。

 

Kamaro’an商品從種植、採集、剖皮、曬乾、編織到組裝,全由部落完成。

 

我們以為工藝要以此概念生存,需要用力辛苦的堅持,然而在他們心裡:「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理所當然,沒有為難,沒有勉強,也就走至今日。

這股自然坦率的心志令人驚覺,或許工藝與設計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付諸實現的思想價值。就如同Kamaro’an的品牌名稱是出自漂流木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某次的展覽名稱,ka指的是就這樣吧!maro是坐著住下的意思,an代表空間,而Kamaro’an就是:「就坐下來吧!就住下來吧!」他想告訴大眾:「這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強烈,而是愉快自在。

如今的Kamaro’an說明了一直以來在花東土地上孕育的雋永工藝不是吹過了無痕,而是輕輕的、緩緩的,在更多人心裡留下意義和證據。

 

Kamaro’an的工藝設計,源自於阿美族部落的古老傳承。

 

工藝,一步一步慢慢來。

如何在傳統工藝裡頭加入新的設計元素?雲帆這麼說著:「我們不會想說要加新的元素,可是我們會想使用傳統工藝,做出讓現在的人也會去買,或者有興趣認識它的東西。」

擁有幾何形狀與立體結構感,讓Kamaro’an的作品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揚名世界的浪草燈,是出自藝術家舒米.如妮(Sumi Dongi)的工藝技法,設計師雲帆及立祥將蓆子扭來扭去後意外發現好看的角度,就將之固定下來,形成兩個半圓形狀的草蓆,再找到彰化的工廠訂製菱形鐵架,作成燈飾;而用藤條一線到底的編織技法則習自編織工藝家拉拉.龍女(Rara Dongi),是阿美族的傳統智慧,美麗且強而有力。

 

一線到底的編織工法,遂延伸為Kamaro’an各種美麗商品。

 

然而藤皮因山林法的緣故被禁止採集,於是他們想到,使用一樣的編織法但換一樣材料,改用皮革來編織,做出來的成品反而市場更大、用途更廣,能夠束緊實用的筆袋、名片盒、做成編織包的手柄,或是編在刀柄上作為止滑用途等等。他們就是一直想、一直想,想要怎麼更進一步。

 

輪傘草的莖削下來後將做成旋草燈,皮曬過太陽以後能夠編織成浪草燈。

 

「我們的產品蠻奇妙的,一開始進去通路都沒有在動,但是半年、一年,慢慢地越賣越多。」雲帆說,當然有過不被大眾接受的那段時期,然而累積久了,品牌在做的事情、品牌的精神,或者氣質,會慢慢的傳遞給大家,「而且外國人如果來台灣,一定要買台灣的東西啊!他們幹嘛來這裡買日本或北歐的東西?」她笑著,道出工藝存在的意義,其實如此簡單。

 

【完整內容請見DFUN雜誌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