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幕後的頂真職人

TEXT = Tong Chien  PHOTO = Tracy Chen、康智凱

 

「我要向師傅們學習施工的材料與細節,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回過頭來,在設計上發展出新的可能。」──康智凱

 

「做人著認真,做事愛頂真」是我們在這群人身上看見的精神。

對工程毫不馬虎、一絲不苟與兢兢業業,不是理想中的工作狀態,而是他們每次必須拿出的生存準則。工班,是那群最接近建築原貌,卻也最不被看見的一群人。與設計師合作無間的他們,不在燈光掌聲之下,而是站立在崗位上,一次又一次,將建築從無到有、從裡到外築起。

 

對工程毫不馬虎、一絲不苟與兢兢業業,是工班每次必須拿出的生存準則。

 

設計背後的嚴謹紀律

「把工程交給他,我很放心。」談起工班老闆廖介彬,設計師康智凱這麼說。一般人想到工地,想到的是酒瓶、菸蒂與檳榔渣散落的場景,與域研近相空間設計主持建築師康智凱長期配合的工班廖介彬,外號彬哥,是閱讀室內設計工程的工班老闆,總是承接各大代銷的大案子不是沒有原因,紀律嚴明的彬哥說:「別人我不知道,在我的工地絕對不准喝酒,每一個工人安全帽都戴起來,上鷹架時把安全繩索綁好。」

 

廖介彬(左一),是康智凱最常配合的工班老闆之一。

 

似乎沒有一個工作場景,比工地更像戰場,尤其常與康智凱合作的都是與時間賽跑的建案銷售中心,一進場工人都是三、四十人以上,現場都是鷹架與板材,若是不夠謹慎,後果不堪設想。

 

工地現場就有如戰場,大工程裡卻不能忽視小細節。圖為直接在25公尺高的鷹架上討論圖面。

 

「工地到處都是木材,菸蒂隨地一丟,是會起火的;常常要爬上爬下,邊喝酒邊工作,是很危險的。」彬哥從小事上嚴格控管,對細節毫不放鬆,將工班體制建立齊全,不只讓他能夠在兩個月甚至一個半月,完成四個月才能完成的案子,更能在設計師的建材要求下控制預算。問起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壓力不會很大嗎?彬哥笑著說:「會啊,所以我做上一個案子,瘦了十公斤。」

 

一起成長的夥伴

沒有這一群工班,擁有再好的設計也是枉然。許多人嚮往成為知名建築師或設計師,似乎卻沒人探究如何成為一流工班?讓設計師不找別人,只找你。勞心勞力卻鮮有掌聲的他們對工作追求的是什麼?許坤南說:「我們努力實現設計師的想法。」

 

從前跟隨彬哥的許坤南,現也已是管理階層。

 

被稱讚「腦袋清楚、做得又好,常常在第一時間就幫你把問題解決掉了」的南哥從前在彬哥底下做事,臉上總是掛著謙和笑容。他指向工地,條理清晰、不疾不徐地分享著第一線施作的師傅們不為人知的艱辛,神態自若,看不出倦怠。

 

康智凱喜歡直接在現場與工班討論設計。

 

工班不只要設法完成建築師前衛與天馬行空的設計圖,最困難的是常常雙方對設計圖的「解讀」有所不同。彬哥說:「做久了就大概知道他們的風格、作法與成本。」然而施工的學問嚴峻,沒有做出來都不知道對不對。

康智凱回想起10年前第一次設法將以電腦數位設計為基礎的自由形體,應用在銷售中心這樣臨時建築的領域。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將數位的語言翻譯成各種老師傅看得懂的施作方法,逐漸發展出一套有默契的溝通語言。

早期,康智凱想出一套方法,將每個點放樣清楚,但完工拆架後才發現結果不如預期;之後與工班不斷研究、檢討,改善問題,發現找出整個曲面線條的流暢度才是重點。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考驗著設計師與現場師傅的功力。

 

流暢曲面的特殊造型是設計師與工班同心協力所完成。

 

工班最常與康智凱配合的是與時間賽跑、難度又高,完售後還是會拆除的建案銷售中心。

 

康智凱常常就在二、三十個工人面前畫起設計細部與檢討材料,他一面畫,一面與師傅研究如何調整施作上的問題與困難,在現場一起解決問題,馬上調整出新的設計方案;有時候真的無法修改,還是得拆掉,全部重做。一個建築師,一群工班,他們宛如合作無間的夥伴,一同完成業主的期待。

 

良好或失衡的合作關係

「小康不錯啦,設計方面比較細膩,設計出來的東西都比較厚工(費工,耗費精神與心力),成本都增加。」張育賢是原廣工程行的老闆,另一組與康智凱在溝通和品質上最好配合的工班老闆。相較於彬哥的嚴謹,賢哥顯得爽朗率真,喜歡用幽默的方式面對工程與人生,與康智凱合作起來的氛圍也相對有著不同的化學效應。

 

廖介彬(左)與張育賢(右)兩組工班與設計師康智凱在合作裡激發出不同的火花。

 

而在一群經驗老道的「頭家」面前笑容靦腆的謝易志,是難得一見的新世代代表,年紀輕輕就從一個木工學徒做起,如今已開始擔任起工程管理的職責,他坦言自己常常需要在設計師的要求下完成艱鉅任務,如何調適壓力與解決問題,是另一項很重要的能力養成,如此一來才有辦法在高壓環境下實現設計師的需求及想法,同時將工程於期限內完成。

 

廖介彬、張育賢、許坤南與謝易志是康智凱最常合作的工班(由左至右)。

 

比起在坐在辦公室,康智凱更喜歡直接到現場想設計改設計,他說:「台灣很多年輕設計師普遍不是很懂施工與材料,我要向師傅們學習施工的材料與細節,才能有更大的能量回過頭來,在設計上發展出新的可能。」設計師與工班,看似從一開始就不對襯的權力地位,卻有著自己人才知道的互補情誼,需要雙方共同維繫。

 

比起在坐在辦公室,康智凱更喜歡直接到工地現場,為的是更認識工程的材料與細節。

 

【完整內容請見DFUN雜誌2017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