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人物】張鈺萱|我愛我的故鄉

十四年前,張鈺萱從臺北返鄉,擔任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

當時,故鄉的水土仍和她兒時一般,純樸,寧靜,年復一年生長著居民賴以為生的作物,稻米、蒜頭、香蕉、楊桃、玉女番茄……,然而這樣一塊豐饒的沃土,本應孕育著同樣快樂富足的人民,但人口老化、盤商宰割、生氣凋零的景況卻也和她高中離鄉時全然一致,毫無變化。

張鈺萱想把莿桐變美,把地景變美,把人文變美,而她深知,要將設計美學植入地方,就必須與在地產業結合,才能深入扎根,永續發展。於是張鈺萱以其多年行銷背景和創意思維,開始推動改造,決心翻轉故鄉面貌,為莿桐帶來榮景。

莿桐鄉農會總幹事 張鈺萱。圖片提供:張鈺萱

「要將設計美學植入地方,就必須與在地產業結合,才能深入扎根,永續發展。」──張鈺萱

 

注入環境美學

張鈺萱從社區著手,她首先將那些大家熟悉,又具有歷史紋理的三合院加以整理,打造出年長者能夠活動集會的聚所,再集合莿桐各個產銷班和家政班,逐步組成社區發展協會,凝結共識與向心力。

同時,她也開始構思,如何以大地藝術的概念表現農業美學。莿桐一直都是臺灣的糧倉之一,稻作面積高達2800公頃,張鈺萱便選擇了一處30公頃的田地,打造彩繪稻田,融合藝術與地景,並命名為「說稻做稻」,不但順口好記,也將莿桐稻米「品質優良、健康、安全」的品牌印象傳達給消費者。而繽紛壯麗的稻田美景在盛夏過後,迎來秋收,張鈺萱與莿桐農民便種植了能夠調理土壤的綠肥作物──向日葵和波斯菊。每年春節前後,莿桐孩沙里百花盛開,更一舉獲選全國十大景觀花田,甚至於2014年雲林農業博覽會期間,高達三十萬人慕名而來,湧入了僅僅三萬人口的莿桐鄉,爭相一睹浪漫花海。

自此,莿桐四季有了不同的色彩,更曾有一位歌手欲於彩繪稻田取景,拍攝音樂錄影帶,張鈺萱開出的唯一條件,便是在稻田收割後,小包裝的稻米能夠在該位歌手的粉絲專業進行推廣。音樂錄影帶一播出,果然在網路平台上獲得熱烈迴響,而透過歌手宣傳販售稻米的所得,則捐贈地方國小,為棒球隊募資。

莿桐鄉農會「稻田餐桌」活動。圖片提供:張鈺萱

 

把公益當生意去做

張鈺萱沒有想到,原先「想把莿桐變美」的初衷,竟串聯起美學、行銷與公益,雖是無心插柳,但她也希望這份美好的連帶效應能更開枝散葉,蔭及鄉里。

於是她以「稻田餐桌」為題,於每年11月稻作收割後,盛邀民眾將一樣在地食材捧在手心,閉上雙眼,循著稻草軌跡走向豐盛桌席,享用由家政班成員,以傳統手法烹調而成的一道道莿桐特色料理,讓人們在夕陽餘暉下,在稻草和土壤的自然氣息中,感謝上天,感謝土地恩賜的一切豐收足食。2020年,張鈺萱更邀請了長榮航空空服員脫下制服與跟鞋,各以一項莿桐農產為主題,拍攝年曆《飛到田中央》,並將部分收入捐助予弱勢兒童,又一次,她結合了大地藝術、飲食文化和農產行銷,把愛傳出去。

「我們要把公益當生意去做,因為農會有責任回饋社會。」張鈺萱除了發想行銷創意,將所得導回農民與弱勢,她也資助出身雲林,深具潛力的跳高選手蔡瀞瑢,「這些年輕運動員真的很苦,我也叮囑她在體能訓練外也必須精進英語,因為她要在站上國際舞台的那一刻,大聲說出自己的感想。」

源源不絕的行銷創意

在品牌行銷上,張鈺萱發揮所長,為莿桐的農業生態帶來顛覆性翻轉。

莿桐的蒜頭產品遠近馳名,卻從未在視覺外觀上投入巧思,於是張鈺萱汰換了原有包裝,重新設計,並建立品牌「莿桐說的蒜」;另外,她把莿桐所生產的豆皮,參考法國麵包的外型包裝成條,以全新品牌「豆豆鮮生」在各大通路亮相;她更將大美人楊桃和小黃瓜引進全家便利超商,以更精緻新穎的姿態打入年輕族群市場。

找回社會年輕活力

面對農村老化問題,號召青年回流更是當務之急,而張鈺萱明白,要年輕人返鄉,就不能空有口號,必須讓他們看見產業發展的機會和可能。當莿桐鄉最引以為傲的大美人楊桃因人力短缺,造成種植面積驟減,張鈺萱提出「別砍樹,讓我們來接手」,請來楊桃專家直接對青農傳授技術;在12年前,玉女番茄價格穩定居高,張鈺萱看準商機,於網路說明會上對青年承諾,莿桐鄉農會願意提供無息貸款,減緩青年經濟負擔,以利其搭建溫室。這項方案也確實奏效,無數青農下鄉種植玉女番茄,且成果豐碩,產品供不應求,甚至無須農會協助行銷,便被訂戶一掃而空。

為了教予青農更多技能和產業經驗,張鈺萱請到許多高經濟作物種植專家為年輕人授課,連同雲林斗六、西螺的農民都爭相前來共同學習。如此一來,技術得以傳承,農民所得提高,凋敝的農田逐漸復甦,青年人口落地生根,年長者也在各種地方活動找回重心,無數家庭因此重拾和樂與笑容,莿桐鄉處處都是生機。

許多高齡者因農會綠色照護計畫,以及各種活動和課程找回生活重心,重拾笑容。圖片提供:張鈺萱

 

有效的地方創生

在「地方創生」被定義以前,張鈺萱已開始結合美學和地方產業進行社區營造,改變莿桐景觀樣貌,同時深耕文化,注入經濟活力。

蒜膜為蒜頭經加工處理後被剪下的廢棄物,薄如蟬翼,蒜頭加工廠旁總見成堆的蒜膜四處飛揚,擾人更有礙觀瞻。張鈺萱靈光閃動,找來歷史悠遠的廣興紙寮共同合作,費時一年,終於研發出五種色彩的「蒜膜紙」,讓莿桐家政班成員製成各式燈罩、扇子和書封,透過張鈺萱的努力,廣興紙寮也將製作蒜膜紙的技術移轉,莿桐鄉民得以自行生產,創造收益。莿桐鄉農會也與大專院校設計學院合作,舉辦「莿桐說的蒜──蒜頭裝置藝術比賽」,讓農產、教育和創意相互激盪,交織成莿桐最有溫度的風景。

張鈺萱認為,環境美學、地方創生、綠色照護、產學結合,彼此環環相扣。「所謂的社區營造不應只停留於空間美化,經濟產業才是存活關鍵。唯有與產業連結,創造所得,年輕人不斷進駐,社區方能夠永續更替。」張鈺萱強調。

家政班成員以「蒜膜紙」製作各式燈罩。圖片提供:張鈺萱

 

形塑建築美學

除了花海與良田,張鈺萱也在幽靜純樸的莿桐鄉,形塑著建築美學。

莿桐戲院是為莿桐鄉年長者兒時看戲歡聚的場所,樓牌上「莿桐戲院」的字樣刻劃著一個世代的韶光年華,見證莿桐自日治時期以來,超過百年的光陰流轉。當張鈺萱得知屋主欲要將其轉售予建商,她立即登門拜訪,再三懇請他將這座滿載時代記憶的老建築保留下來,張鈺萱告訴屋主,她想在此播放「看見莿桐」,讓本地人,外地人,都能看見一路走來,莿桐如何成長與蛻變。最終,她的真誠和理想打動了屋主,如今莿桐戲院的前段仍然佇立於莿桐村中山路上,與在地特色咖啡廳「芒果咖啡」結合,持續裝載著莿桐新一世代的青春年少。

有了傳統根深蒂固,才有新生,重塑了歷史建築和三合院,張鈺萱也想在莿桐稻田中央蓋建一幢現代建築,感染周邊地貌。源於張鈺萱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和清水模的喜愛,莿桐鄉農會稻米產業館終於落成,以簡潔優雅的新式外觀,盛裝著莿桐代代流傳的碾米產業文化。如張鈺萱所期待,周遭許多工廠也參照著這棟優美樓房,逐一建起,建築美學的因子也隨著莿桐不停輪轉的時序,悄悄萌芽,生長,結穗。

莿桐鄉農會稻米產業館外牆以清水模工法蓋建。圖片提供:張鈺萱

 

讓莿桐變得更美好

訪談過程中,張鈺萱洋洋灑灑列舉著十四年來,她在莿桐實行的各項改革和計畫,言者愜意,聽者卻能想見其中必經的種種考驗和艱辛,更為一件件真實的生命故事而動容。被問及是什麼樣的初心一路鼓舞著她,張鈺萱答道「因為我很愛我的故鄉,因為太多貴人相助,因為有太多感動,太多意外之喜,所以我要一直做下去,我要讓莿桐變得更美好。」

莿桐國中學生發想「豆豆鮮生」包裝創意,同時須制定價格和行銷策略。圖片提供:張鈺萱

過去,張鈺萱不斷在莿桐推動產學合作,例如讓國小學生認識耕耘機的演進、讓國中學生研擬「豆豆鮮生」腐竹定價策略、讓設計學院參與公共藝術設計活動,未來,張鈺萱也迫切希望能加快速度,將美學和行銷教育更全面的植入校園,播下種子,讓改變莿桐的力量生生不息,如同孩沙里五彩的花海,隨風翻騰,捲起千堆浪花,綿延萬里。

 

張鈺萱簡介

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自96年上任總幹事迄今,連續14年總幹事考核和農會考核皆獲最高榮譽的優等。以創新方式帶領著農會團隊頻創佳績如下:榮獲2020年農委會農金獎、創立「莿桐說的蒜」、「蒜泥厲害」等品牌,「豆豆鮮生」榮獲臺灣農業百大精品,「莿桐說的蒜」獲雲林良品十大伴手禮金讚獎。連續榮獲96年、97年、98年農委會全國十大經典好米,100年、101年榮獲地區團體賽獎項殊榮。榮獲農委會第一屆十大綠色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