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週專題】2023春季刊回顧

EDIT/Yvonne

今(2023)年的夏天特別炎熱,7月全球均溫多天創下新高紀錄,可說是「有史以來最熱的7月」。北半球熱浪來襲,越來越熱的夏天反映著人們對地球的傷害,一起跟著DFUN的雙週專題,拯救我們所居的星球。

起心動念 就來得及

1962年9月27日,瑞秋‧卡森出版了《寂靜的春天》,揭示化學污染對人類文化產生的巨大衝擊以及其對地球生態的影響。這本書,那是啟蒙,也是姚仁祿對於人類破壞地球的第一次認識。同時這本書也變了社會,瑞秋‧卡森點燃了人們對生態的意識,延續到了今天。

現任大小創意齋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姚仁祿創意顧問公司及大小媒體共同創辦人兼創意長(與高希均教授共同創辦)、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及台北金融大樓(股)公司董事、遠見‧ 天下文化事業群顧問等職。以「設計」「媒體」「公共服務」與「學術服務」等四個領域為重心。

2010年姚仁祿在東海大學提出「全球性的設計思考」時,就已開始關注地球永續議題;12年後,姚仁祿說得直白懇切:「12年前,地球的永續議題,還只是在急診室。現在永續議題已經到了加護病房,身為地球的一份子,我們都是醫護人員,究竟是要繼續不動手救,還是有人救有人旁觀,甚至為病人拔管,坦白說,樂觀如我,都覺得事態已經嚴重到不知該怎麼辦,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地球的命運。」

《寂靜的春天》。圖片來源/DFUN

姚仁祿說,「永續」跟「永生」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意義截然不同。他說現在的花店會賣永生花,透過防腐的技術,讓花朵保持盛放的狀態,「但說白了,永生花就是花朵的木乃伊。」

姚仁祿說,一切要師法大自然,邁向永續,「花園中的玫瑰花,順應著時節,春天來了花就開了,季節過後也就凋謝,花開花落中充滿生機。」這個充滿「生機」的玫瑰花,才是大自然中「永續」的象徵與能量。

姚仁祿表示,起心動念很重要,「心惡時就可能造成了生態的破壞,甚至是物種的滅絕等。如何讓一念良善的心永續,讓許多的來不及,化為行動,化為來得及。」

不過,姚仁祿想起不知道是那位哲學家說過:「就算明天是地球末日,我也要在花園種一株玫瑰。雖然時間不多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為了未來的人類,到處種玫瑰吧!」

 

姚仁祿平時對環境永續議題關切,日常手稿紀錄。

閱讀更多:地球永續危機已是加護病房等級|姚仁祿

藝術也能做到永續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加入的「畫廊氣候聯盟」(GCC) 是一個慈善機構,由倫敦的畫廊和商業藝術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的自團體創立,旨在針對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制定有意義的、針對特定行業的應對措施,積極向全球畫廊推廣此重大議題並聚集藝術圈倡議減碳以及發起永續議題活動,目標在於2030 年達成 50%的碳排減少,建立藝術展覽的碳足跡資料庫,並建構藝術產業低碳解決方案,制訂「綠色畫廊營運準則」。

現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第15屆理事長,曾任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第11屆理事長、華視擔任執行製作、公共電視、中華電視公司擔任華視新聞雜誌、錦繡河山執行製作。

永遠都是開朗積極的形象,主辦2022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羣站在潮流最前端,他表示回應綠色環境,透過藝術家的作品探討「永續」,探討人類文明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以及科技技術如何去凸顯環境問題的現狀,藝術更可以發揮所長,進一步提出藝術家如何想像以科技文明去協助、守護、乃至於修補「自然」的可能。

張逸群說,「台灣藝術永續聯盟」的《綠色宣言》強調藝術在面臨氣候變遷,呼應「台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我們深信為改變而採取的共同行動,必能發揮影響力,串連國際趨勢,為世界帶來珍貴的改變和永續。」

ART TAIPEI 2022 綠色宣言及行動計劃。

未來聯盟作法包括提升永續意識、舉辦線上/實體藝術永續論壇,促進對話。也要促進產業轉型:鑑別產業永續議題,提出永續解方;透過宣導讓藝術文化工作者也能有永續共識,持續做社會對話。

張逸羣認為,「產業自強」、「區域自救」是綠色轉型的不二法門,NFT或虛擬實境展覧等都是符合永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包括新型態交易模式興起數位經濟下的產業升級,整合IP授權、智能合約、VR、區塊鏈技術等等,202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都將會落實「加密藝術特區」,張逸羣以藝術為線,驅動地球永續的風箏長飛,讓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落實環境綠色永續的信念,持續被世界看見。

畫廊協會30週年最佳貢獻獎 – 歷屆理事長與代表齊聚ART TAIPEI 2022開幕式會場。

閱讀更多:以藝術為線 驅動地球永續的風箏長線|張逸羣

環境 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李應平說,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她對於永續這個議題有了比較寬闊的認識,「永續除了環境保育外,包括優質教育、永續城鄉、減少不平等、健康與福祉等等,都是我關注的課題。」相較於複雜的國際指標,對李應平來說,「永續」就是她一直深信的,「追求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的平衡共好關係」。

是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任內最得力的左右手,文化行政資歷完整,1995 年底,李應平參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 會創會,28 歲即擔任該會推廣處處長,是當時最年輕的文化行政官員。2007 年,受龍應台延攬,擔任龍應 台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以簡單的四個人手,搭建出公民社會的平台,讓年輕人透過各種型態的沙龍與論壇,拓 展國際視野,培養社會實踐的能力。李應平先後擔任香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以及文化部政務次長;離開文化部 之後,李應平選擇回歸民間,進入台灣好基金會擔任執行長至今,重點工作之一就是透過食農計畫讓偏鄉孩子 們透過農作物與食物的耕種與烹調,認識台灣的土地與環境永續,凝聚家鄉的認同與自信。

2013年,台灣好基金會啟動了「神農計劃」,至今台灣好基金會在苗栗、屏東、新北、花蓮、台東,認養了17所非山非市的小學,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家鄉認同為三角核心,讓孩子們從有機飲食出發,從小養成健康的有機飲食習慣,強健他們的體魄,並以「ㄧ所學校,ㄧ畝校田」,讓田園成為教室,腳踏泥土,播種耕植,認識與愛台灣的環境。

除了神農計畫之外,基金會也對屏東潮州做村落改造,延伸社會責任的永續。

屏東四林國小-創新教育課程(獨居蜂課程)。

潮州再次成為交通樞紐,很多人看到的是商機,但是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看到的是危機。因為交通便利帶進的人潮,可能很快就會打亂在地人的生活,欠缺準備與導引,旅行觀光潮來得快也就會去得快。因此,台鐵潮州站啟用那年,台灣好基金會在潮州成立辦公室,落地札根,與鄉親們結交。

李應平說,轉眼間台灣好基金會已經在潮州扎根8年,「永續城鄉」短短四字,卻是最難也最複雜的課題,「因為鄉鎮裡就是『人』」的事,任何的變動與翻轉,都要與在地鄉親做最好的溝通與討論,經過不斷的嘗試找到共識,逐漸凝聚認同,才有可能成為鄉鎮翻轉的動力,也才能夠持續推進。」李應平說無論是政府或民間,都要理解鄉鎮的創生或改變,需要的就是有機的彈性調整和足夠的時間。

秋潮集-在地農產共襄盛舉。

閱讀更多:用土地與環境跟永續對話|李應平

永續觀念向下扎根看得見

2002年台灣第一間鑽石級綠建築,在北投正式落成,「北投圖書館」出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張清華老師之手。北投圖書館規劃的終極目標,即是成為「攤開在北投公園的一本書」,順應自然,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

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曾任成功大學,台科大等兼任教授級專家,並為美國綠建築協會會員。建築設計作品獲獎眾多,代表作包括北投圖書館與花博場館等,獲頒兩屆台灣建築獎,並獲頒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有人說台灣是北半球生態的縮影,北投則是台灣生態的濃縮,故當地社區民眾相當關心歷史悠久的北投公園未來的發展。因基地臨北投溪,建築必須順勢而為,將對自然環境的損害減到最小,還須加強後建築的環境補償設計,以彌補對環境的影響。

20年前的綠建築推廣到現代綠建築的實際應用,張清華認為教育及文化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提倡避免使用貴金屬與奢侈材料,永續及環保的議題,在教育的推廣下,她認為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民了解,如何去愛護建築物,愛護自然。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攝影/蔡岳倫)綠建築鑽石級標章。「臺灣第一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曾被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票選為全球最美的25 家公立圖書館之一。

張清華表示,在1999年內政部推動綠建築標章,她認為在推動低碳與零碳應與經濟部合作,透過經濟部的推廣及廣宣,搭配大市場數據資料的佐證才能有所依據訂定碳足跡的含量與規範。關於耗能或節能的建築,相對取決於人的使用(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來決定碳足跡的量有所起伏,並非以靜態能決定。建築與能源的碳足跡依照人類的使用動態與行為,才能計算出碳足跡的數據。

最後我們得知九典建築,正在試著將百年建築,南門市場,進行修復。張清華請大家再給九典一些期待與時間。讓永續及市場重生,在新南門市場身上得到美化與改善。永續經營也建立在攤商與消費者能花更多的時間願意駐足在市場內,進而達到互惠互利的作用。

滬尾藝文休閒園區(攝影/蔡岳倫)智慧建築銀級標章/綠建築鑽石級標章。順應地勢、與自然共生,並呼應在地歷史軸線意象。

閱讀更多:綠建築領航者|張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