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海歸藝術家曾采翎開展 細膩刻劃臺人文化

童年潛心探索內在,覺察自己的才華天賦,海外持續進修藝術精華,旅居美國近期海歸臺灣的曾采翎藝術家,於今年發表他創作的《土地公不保佑》主題作品系列,也將舉辦在臺灣的第一場正式個展,此系列可以看見采翎對生活的細膩觀察,巧手刻畫出滿載臺灣情感與濃烈色彩互相輝映的作品,作品以臺灣人最常見的在地習俗—拜土地公的特點,發想衍伸出關於臺灣文化政治以及個人生活的觀察與反諷。近期臺灣COVID-19疫情升溫,藝文空間因應政府三級警戒皆暫停營業。原定於5月25日開幕於濕地的實體展覽,改成與濕地共同主辦的線上展廳,將同步在Artogo以及濕地官網上呈現。

 

濕地venue 《土地公不保佑》展間|攝影師 朱駿騰 Chu ChunTeng

 

「那段時光裡,就只剩下他與藝術,靜下心來,正視自己對繪畫的熱愛,過去在意旁人眼光與人比較的事情,此時再無意義」

 

曾一度放棄心中的夢 緣分讓他與藝術重新相遇

采翎其實從小就發現自己對創作、繪畫有興趣,童年曾央求媽媽讓他報考美術班,但沒有順利考上,從此認為與藝術無緣,好像再喜歡也不能追求這個心中的夢想,便順著一般社會規範完成學業,默默將夢想深藏進心底。後來,十八歲去美國UCSD求學讀書,因為語言隔閡以及文化交流的衝擊,感到很挫折之下,意外經過當地連鎖畫材店(Artist and Craftsman Supply),在店裡逛到久久不能自拔,用零用錢馬上購入畫材,窩在家裡將所有生活想像以及壓抑許久的藝術夢想透過畫筆一幅幅展現。他說這段時間對他來說是人生的重要時刻,每天對著畫布把心情想法投射到各種想像世界裡,用圖像故事呈現沒辦法用文字表達的情緒。

采翎表示這段時間與自己、與藝術對話的過程,使他鼓起勇氣申請紐約視覺藝術大學(SVA),接著到芝加哥藝術大學(SAIC)完成MFA in paintings and drawings Program。之後搬到紐約,從紐約的藝術環境及與藝術家們的交流上,感受到更多各式各樣、豐富作品想像的靈感體驗。

 

Untitled, 35.56 X 45.72 cm, oil on canvas, 2021|曾采翎 Tsai-Ling Tseng

 

學習與世界交流對話更新思維

人生走深走廣,一位設計師曾經說過:「人生透過旅行,到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異地文化與能量,會不停與自己內在對話,透過經驗互相交流,便逐漸形成屬於自己對世界的一套看法。」

對采翎而言,求學過程最難忘的是在芝加哥藝術大學研究所第一年的暑假,幸運地拿到了學校的旅行獎金,一個人去了歐洲。本來期待在義大利及荷蘭看到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師作品,但到了那裡,被歐洲古典美術包圍,讓他強烈感受到身為一個亞洲女性油畫家,跟⻄方美學歷史裡的白人父權社會格格不入的鴻溝。也許有點遲鈍,但那時才真正意識到⻄方美學的強勢。旅程結束後,他開始重新檢視在⻄方教育體制裡,所著重的抽象表現主義和將動物擬人化的一系列作品,發現作品內容沒有表達出「我是誰」的核心。在沈重的⻄方油畫媒材下,尋找表達屬於自己身份種族文化的視覺語言,成為他在紐約工作室三年裡直到最近返臺以來,最想繼續鑽研的主軸。

 

吊娃娃機 (Claw Machine), 76.2 X 101.6 cm, oil on canvas, 2021|曾采翎 Tsai-Ling Tseng

 

土地公某種層面上也代表了臺人文化

對采翎、對臺灣人來說,土地公拜拜文化是我們大部分人的共同記憶與情誼,甚至是一種互相共通的習慣,臺灣的多元宗教信仰,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人生只要遇事不順,便會祈求祈禱神明保佑,采翎作品《土地公不保佑》的發想也是從此而來。從小到大的記憶中,家人與朋友遇到不順遂,第一反應是去拜拜,他靜心反思,藉由這樣拜拜的一個儀式感,反而可能使人們忽略挫折的核心,似乎有點鴕鳥心態;換個角度,若祭祀或祈求土地公,便能夠事事如意,那麼大部分的人們都不太會有煩心、不順的事情一再出現;土地公若享用了大家提供的山珍海味,卻沒真的讓人心想事成,好像不太盡責……他想透過作品,凸顯這個文化的矛盾與可愛。

 

⼟地公不保佑 (Tu Di Gong Doesn’t Bless Me), 76.2 X 101.6 cm, oil on canvas, 2021|曾采翎 Tsai-Ling Tseng

 

將藝術的日月精華內化 透過作品抒發自我

從《土地公不保佑》系列作品裡,可以欣賞到強烈濃郁的色彩,並還原現實生活想像,靈感源自於生活,也帶有寫實主義的意象,從接觸到實踐「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采翎分享影響他很重要的人物與作品,特別喜歡藝術史裡的William Blake、Leonora Carrington、Marc Chagall、Frida Kahlo、James Ensor,以及Goya。當代藝術中,受到Judith Linhares、Tala Madani、Rosa Loy、Maria Lassnig和Lynette Yiadom-Boakye的影響很深。

而啟發性最深的一系列作品是采翎大學時期在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看到Nicole Eisenman的Dear Nemesis, Nicole Eisenman 1993–2013展覽,特別對藝術家將生活日常融入作品並透過各種巧思表達對社會意見的一系列作品感觸很深。他回想那年展覽對他的潛移默化,讓創作也逐漸走向透過扭缺的自畫像在顏色鮮豔和油畫質感厚重的想像情境裡,經由這些強烈的視覺效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引誘觀者卸下防備心,走入他作品的核心:自我批評、反諷情緒發洩,以及探討社會議題。

 

愛⾃⼰ (Self-Love), 35.56 X 45.72 cm, oil on canvas, 2021|曾采翎 Tsai-Ling Tseng

 

臺灣疫情突起影響展出 也不澆熄熱情

采翎在臺灣求學時期,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到藝術方面的環境,因為先前多數時間都在紐約工作室創作的關係,作品欲探討亞裔種族議題的作品時,即便創作上想更深入討論所屬的文化背景,也總覺得跟外國人交流對話,只停留在介紹表層的異國風俗。想利用這次回臺的機會,除了在工作室創作外,更積極地與臺灣藝文創作者交流,補足創作對話的空缺。

而這次臺灣疫情突起嚴峻,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想像,限制了我們對生活、出遊的自由,展覽也因此受到了阻礙,改變成線上呈現方式,對采翎來說其實從2020年初開始,在紐約便目睹了當地大小畫廊展覽轉為線上展廳,因此本來預計於5/25開幕於濕地的實體展覽轉型成線上,雖然在意料之外,但並不陌生。雖然惋惜首次在臺灣佈展不能跟觀者實體交流,不過在策展人徐唯庭、濕地專案計畫崔芙榕、攝影師朱駿騰以及Artogo工作團隊的幫助下,把實體展覽轉型成與濕地合辦的虛擬展間,可以分享給更多宅家防疫的人們。

 

開會 (A Meeting), 30.3 X 22.6 cm (with frame 37.1 X 29.4 cm), markers and whiteout on paper, 2021|曾采翎 Tsai-Ling Tseng

 

擷取的都是我們生活周遭切身的片段,交織成多層的敘事。

 

《土地公不保佑》展覽資訊

信徒虔誠地拈著香跪在神像前祈求,土地公則忙著大快朵頤桌上的供品兔子包,令人完爾的場景在畫作《土地公不保祐》裡呈現。臺灣人常掛在嘴邊的“有拜有保庇”,對采翎來說並非懷疑,也無意批評,僅僅是將深植於日常裡的樣態摘取下來,化為畫布上的一筆筆。與其強勢地將這行為歸類為迷信,他將眼光放在對文化的觀察。正是如此,我們在畫面裡看見的張力來自他透過堆疊層層色彩,平實描繪多數人熟悉不過的場景。供品的意義本就是獻給另一維度中的神明,為求我們在香煙瀰漫時口中呢喃出的那些想望能夠獲得照應。當人們潛心祈求,求得更多是心安,如果事與願違,那就再祈求一次。

作為藝術家,曾采翎擅長在畫布上說故事,卻不希望給予過於明確的解讀方向。將自己擺在觀察並紀錄的角色,用畫筆給予發生在自身乃至所關心的事情一個形體,作品作為表現手法,紀錄了存在我們日常之中的種種。至於要如何詮釋,她選擇留了幾分的空讓觀者去填補。

 

⾃畫像2021 (Self Portrait 2021), 33.6 X 25.3 cm (with frame 40.3 X 32 cm), markers and whiteout on paper, 2021|曾采翎 Tsai-Ling Tseng

 

※此篇專訪為DFUN與藝術家合作撰寫※

 

關於策展人

徐唯庭 Ronnie Hsu,倫敦大學城市學院(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新聞碩士,後於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進修當代藝術與藝術史,為the COLLECTORS線上藝術平台的共同創辦人。曾策劃之展覽包括David Shrigley作品展(臺北)和Alex Katz版畫個展(首爾)。

 

關於藝術家

曾采翎 Tsai-Ling Tseng,1991年生於臺灣臺北,現生活與創作於紐約布魯克林及臺北。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Visual Arts),後取得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藝術創作碩士學位。

碩士學位。近期展覽包括於香港6/15/2021即將開幕的Avant Arte x Woaw Gallery聯展;Moved Still Lives;curated by Lauren Powell, 洛杉磯, 加州;Cave Canem, curated by Lauren Powell, Eve Leibe畫廊, 倫敦, 英國;紐約KAPP KAPP畫廊Minor Feelings個展;36 Paintings, Harper’s Books, 東漢普頓, 紐約;New Directions 2019, curated by Akili Tommasino, Barrett Art Center, 波啟浦夕, 紐約 以及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AHA Fine Art, 紐約等展覽。

 

《土地公不保祐》3D線上展廳

共同主辦:濕地venue、策展人 徐唯庭Ronnie Hsu、展覽平面攝影 朱駿騰

開展日:2021/7/3

Artogo:https://artogo.tw/

濕地官網:http://www.venue.tw/

 

近期藝術家也有參與Avant Arte和Woaw Gallery的合作聯展

展覽時間:2021/6/18-7/7

更多資訊:https://www.woawgallery.com/exhibitions/16-wop-woaw-gallery-x-avant-arte/overview/

 

Avant Arte和Woaw Gallery的合作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