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ss space space 全新實體空間首展

EDIT/Timmy Lo

ss space space 全新實體空間的開幕首展「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此次聯展匯聚藝術家鄭丞媛(Seungwon Jung)、謝淑妮(Shirley Tse)、王慶蘋(Emily Wang)及彭禹慈(Yu-Tzu Peng)的作品,四位藝術家皆透過各自創作,在眾多差異的事物之中,探索物質、身體、精神和時空維度轉移的可能,並從中描述事物如何透過「移動」與他者交織並產生張力,進而在此動態的互動過程中發展出新的敘事。

ss space space「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ss space space

 

以移動開啟新的場域

在這四位藝術家的創作中可以看見許多「移動」的軌跡,無論是媒材上的轉化、時間維度的召喚、概念上的清空與挪用,亦或是身體與空間互動中所產生的流動等。這些移動過程中所歷經的場所變化、速度的快慢輕重所譜寫的韻律,皆豐富了藝術家過往對事物的理解,呈現其嶄新且動態的存在樣貌。本次展覽以「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為題,展出包含雕塑、繪畫與攝影等十餘件作品,期待透過這些作品的相互對話,邀請觀者向著作品所隱喻的空間前行,一步步前往意義構築的場域,並在流動的過程中重塑對世界的理解。

ss space space「移動的隱喻:一個空間的生成」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ss space space

 

時空與媒材的轉換

謝淑妮擅長解構人造物的世界,並結合矛盾或相異的物質,在文字、雕塑與材料的隱喻間,發展出獨特的創作敘事。此次展出的作品《Polytocous Series: Flower SML》(2002)與《Quantum Shirley Series: Crates from Paradise》(2023)橫跨了 21 年的創作歷程,作品將創作媒材從平面轉譯成立體雕塑的同時,也共同指涉了其在製造、勞動與傳播的移轉過程中所隱含的訊息,以及回應創作者自身與所在環境的狀態。

謝淑妮《Quantum Shirley Series Crates from Paradise》,2023。圖片來源/ss space space

鄭丞媛也透過媒材之間的轉換,在深邃浩瀚的自然空間中,將不可見且無形的表面轉化為可感知的形態。藝術家結合編織品、攝影與雕塑,試圖開啟數位語言與傳統工藝的對話,並在看似相異的媒材中探索並擁抱事物中的雙重與矛盾性,描繪異質事物共存的可能。

鄭丞媛《Earth Tile》,2023。圖片來源/ss space space

 

想像與空間的生成

在藝術創作中,想像是位移的起點。在閱讀作品時,觀者經常從現實經驗出發,讓作品引發的想像帶領其感知經驗,逐步前往屬於閱讀者意義與敘事生成的場域。因此,閱讀作品本身便包含了移往他處的痕跡,也創造出可能偏移的其他想像空間,促使敘事創新得以呈現。

王慶蘋致力於將抽象與有機的象徵形態結合,嘗試在圖像中引發視覺結構的震盪,藉此創造作品動能與情緒張力。此次展覽藝術家更嘗試透過大尺幅的雙面繪畫《No. 51, Magnitude 11 (Take 1) – Birth of Venus》(2019-2020)與複合媒材的攝影作品《No. 4, The Forest Within》(2023)在展場中所形成的空間關係,讓觀者在慢觀且不斷流轉的視線中,持續發現作品的潛在隱喻,與其所不斷孕育出的感性精神與生命力。

王慶蘋《No. 51, Magnitude 11 (Take 1) – Birth of Venus》,2019-20。圖片來源/ss space space

彭禹慈將繪畫作為視覺與精神思維的媒合空間。透過解構現實世界的圖像,她用碎形的筆觸與線條,連同畫布中留白之處與所繪之處相互塑造出的隱性張力,建構一種玄曖深邃卻饒富想像的秩序。彭禹慈的作品開啟了獨特的場域,讓其創作得以自我變形,並發展出自己的續篇,進而讓繪畫成為一種存在的動態形式。

彭禹慈《陰天步行》(局部),2023。圖片來源/ss space space

 

展期|2023.06.10 – 2023.09.10

地點|ss space space(新北市八里區中華路二段199號)

藝術家|鄭丞媛(Seungwon Jung)、謝淑妮(Shirley Tse)、王慶蘋(Emily Wang)、彭禹慈(Yu-Tzu Peng)